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经纬之间见乡兴:陕工实践团的安康双线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5-07-23 浏览: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7 月的安康,汉江水面的粼光与车间机器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旋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暑期实践团的 20 余名师生,正沿着产业与文化的双线,在这片秦巴腹地书写着 “三下乡” 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织机声里的产业密码

7 月 12 日清晨,陕西聚福汇源纺织工厂的车间里,浅蓝色的棉纱在针织机上流转成线。实践团成员王喆熙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生产流程图:从新疆长绒棉入库时的 32 项指标检测,到染色环节的 pH 值实时监控,再到成衣包装前的三次熨烫标准,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工人师傅的口述细节。

“这道接缝要留 3 毫米,多一分少一厘都会影响穿着舒适度。” 流水线上,52 岁的工人张桂兰捏着刚下线的针织衫,指腹蹭过接缝处的锁边。她告诉围拢的学生,自己三年前从周边山村来厂务工,现在每月能拿 4000 多元,“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娃上学”。工厂负责人指着车间墙上的就业台账,红笔圈出的数字格外醒目:现有 326 名员工中,289 人是本地农户,其中脱贫户占比近三成。

在原料仓库,实践团成员发现了更复杂的产业链图景:西南山区的苎麻经过脱胶处理成为混纺原料,本地合作社种植的棉花直供厂区,成衣则通过西安港务区发往长三角、珠三角。“从纱线到货架,我们把中间环节压缩了 40%。” 负责人敲击着 ERP 系统,屏幕上跳动的供应链数据显示,这套全流程管控体系让生产效率提升 27%,更让产品溢价空间留给了农户和工人。

午后的产品展示区,几件印着紫阳民歌歌词的针织衫被师生们争相选购。“35 元一件,比网上同品质的便宜近一半。” 学生汤夏钰翻着吊牌,上面 “安康制造” 的字样被阳光晒得发亮。老师邵佳祥拿着两件样品说:“下周联系电商专业同学,看看能不能帮着拓展直播渠道。”

博物馆墙内的文化动能

离开纺织厂的机械韵律,实践团走进安康博物馆时,恰逢一场雨。玻璃幕墙外的汉江雾气,与馆内 “脉源安康” 展厅的青铜绿交叠在一起。西周史密簋静立在恒温展柜里,93 字铭文在射灯下凹凸分明,王喆熙凑近玻璃,手机镜头里的铭文与展板上 “秦头楚尾” 的注释重叠 —— 这处曾见证巴蜀、荆楚、秦陇文化交融的土地,如今正用另一种方式续写流通的故事。

二楼 “天赋安康” 展厅的鎏金铜蚕前,围拢着实践团的商贸专业学生。这枚汉代蚕桑遗物的腹部纹路,与纺织厂车间里的蚕茧标本惊人相似。“两千年前通过丝绸之路外销,现在咱们的针织衫也走外贸,这脉络没断过。” 带队老师的话让学生们陷入沉思:展柜里的生态沙盘正演示着 “南水北调” 水源保护机制,移民搬迁沙盘上的新村落,恰与纺织厂的就业数据形成呼应 —— 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如何让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

三线建设展区的钢钎上还留着凿痕,旁边泛黄的施工日记里,“1970 年 7 月,冒雨抢通隧道 30 米” 的字迹洇着水痕。实践团成员轻轻触摸展柜玻璃,仿佛能触到十万建设者的体温。“现在乡村振兴,不也需要这种劲头?” 学生邵佳祥的喃喃自语,被三楼传来的紫阳民歌声打断。《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旋律里,非遗传承人正在教几位村民唱新编的《茶乡致富歌》,歌词里 “富硒茶苗栽满坡,电商带货忙不赢” 的句子,让实践团成员掏出笔记本记录。

在乡村振兴案例区,紫阳县瓦庙镇新光村的展板前,65 张笑脸组成的 “集体升学礼” 照片格外温暖。“我们每年送展览下乡,去年在村里办了非遗工坊,现在有 12 户农户靠编竹器增收。”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时,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展板角落的小字:流动博物馆已覆盖 11 个县区,培育乡村讲解员 89 名。

青春脚步里的乡兴答卷

离开博物馆时,雨已停。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上,一边是纺织厂的产业链流程图,一边是博物馆的文化振兴案例;手机相册里,既有工人师傅的手部特写,也有鎏金铜蚕的细节照片。

“产业是骨,文化是血,乡村振兴得筋骨相连。” 总结会上,王喆熙的话得到共鸣。实践团已整理出两份报告:一份是针对纺织厂的供应链优化建议,引用了车间实测的 30 组生产数据;另一份是关于 “非遗 + 电商” 的方案,附带着博物馆非遗展厅的 12 项可转化项目。

返程前,实践团在汉江岸边合影。身后,纺织厂的烟囱与博物馆的飞檐在暮色中勾勒出天际线。“下周寄来的电商培训课件,得结合今天看到的生产流程。” 汤夏钰在备忘录里写下这句话时,远处的货运码头正有满载富硒茶的船只启航 —— 就像两千年前的商船,也像三线建设时的物资车,朝着更开阔的天地,载着安康的乡兴希望前行。

这场跨越车间与展厅的实践,最终落在了最实在的行动里: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持与乡村的发展需求,正通过这群年轻人的脚步,织就新的经纬。

 


责任编辑:周野
相关文章
 青春力量激活乡土—— 西安邮电大学实践队赴洛南县开

青春力量激活乡土—— 西安邮电大学实践队赴洛南县开

西安邮电大学“青禾智创”团队赴洛南县,以科技赋能农业,参与实操、研学交流,还感悟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部署,7月19日至30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白晓帅的指导下,赴河北唐山开展实践活动。建工学院青马班以“生态保护、低碳转型、精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近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河北省唐山市,先后走进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抗震纪念馆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铭记苦难辉煌,感悟精神伟力 在 唐山抗震纪念馆, 实践队员们通过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回顾了1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近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十二冶”)开展调研走访,深化校企合作,共探绿色发展路径。 产教融合育新才 校企协同促转型 在

黑土金豆绘振兴,西农青春赋新能

黑土金豆绘振兴,西农青春赋新能

为深入了解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校社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新路径,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豆志耕耘赋能振兴”调研考察团前往黑龙江省嫩江市,开展了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田间地头,探寻大豆种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