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在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府谷河滨路社区通过实地访谈、课程开发、文化体验等形式,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徐书记的合影 陈静涵供图
在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府谷县滨河路社区,与社区党总支徐书记展开深度访谈。徐书记介绍,社区自2019年起依托“向日葵”公益课堂,在寒暑假青少年开设剪纸、面塑、腰鼓、快板等非遗体验课程,并为大多面向家庭主妇的“523”公益课堂形成“老带幼、幼促老”的良性互动。徐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向日葵”公益课堂会安排红色文化电影放映,培育青少年加过情怀;安排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作业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关于美育方面,以新引进的碳金粉画为例,碳金粉画课堂提供孩子艺术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艺术潜能,从粉墨、下笔方式等方面,循序渐进地任重道远地渗透艺术细胞。不仅从府谷当地文化做起,还引进地方文化,比如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艺术魅力。
资源瓶颈仍是最大难题。徐书记坦言:“课程全免费,教师补贴每小时仅30元,宣传渠道狭窄,优秀非遗作品难以变现。”面对青年群体如何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徐书记指出希望青年群体可以依托校园资源(非遗艺术节、非遗讲座、非遗社团等),积极主动深入参与非遗文化活动,掌握第一手实践经验,体验其文化语境和生命力,成效反馈家乡人民,推进社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希望青年能够多走向社区、非遗基地、民间团体(如,府谷剪纸协会),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国家级二级演员、二人台传承人刘美兰 陈静涵供图
7月18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府谷县文化馆,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二级演员刘美兰老师。刘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追溯艺术源流:从明代“打坐腔”到清代“走西口”,再到如今兼具戏曲雏形的民间小戏,府谷二人台始终扎根黄土地,用诙谐质朴的唱词记录百姓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面对青少年对“府谷二人台”传承了解和参与,刘老师说到,府谷非遗文化丰富多元,有各级重要的非遗瑰宝。希望可以从小就培养非遗意识,积极参与传承,让“府谷二人台”等非遗文化绽放新光彩,代代永流传。
一天的调研在热烈交流中落幕。实践团整理发现,滨河路社区“老幼接力”模式一方面,社区以公益课堂为载体,让老年传承人、返乡大学生、少年儿童同坐一条板凳,形成“教—学—做”闭环;另一方面,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又反向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教育当先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当非遗遇见“五育”,老手艺便在童心中发芽;当社区牵手校园,小课堂也能撬动大振兴。青年一代必将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写下青春注脚。
西安邮电大学“青禾智创”团队赴洛南县,以科技赋能农业,参与实操、研学交流,还感悟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部署,7月19日至30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白晓帅的指导下,赴河北唐山开展实践活动。建工学院青马班以“生态保护、低碳转型、精
近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河北省唐山市,先后走进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抗震纪念馆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铭记苦难辉煌,感悟精神伟力 在 唐山抗震纪念馆, 实践队员们通过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回顾了1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近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十二冶”)开展调研走访,深化校企合作,共探绿色发展路径。 产教融合育新才 校企协同促转型 在
为深入了解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校社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新路径,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豆志耕耘赋能振兴”调研考察团前往黑龙江省嫩江市,开展了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田间地头,探寻大豆种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