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文化传承使命,让青春力量在非遗保护中绽放光彩,2025年7月13日,长安大学“岩心鉴红土·薪火传麻乡”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镇,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锦荣,在剪纸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感悟文化力量,在匠心传承中探寻文化振兴路径,在实践探索中明晰青年担当。
聚焦传承与振兴:剪纸的时代价值
在探讨传统技艺的现代发展路径时,刘锦荣女士强调:剪纸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三河剪纸这门手艺始终扎根麻城红土,记录着一方百姓的生活印记。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措并举:为剪纸创作提供空间、推动“非遗进课堂”、支持剪纸元素融入乡村文旅及特色文创产品开发,不仅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更浓厚了乡土文化氛围,增强了村镇凝聚力。这些实践生动证明:非遗不仅是陈列馆里的“老物件”,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
青年担当: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谈及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刘锦荣女士对大学生群体寄予厚望。青年学子是赓续文化薪火的主力军,她殷切期望大学生能主动担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关注者、沉浸体验者和创新传播者,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分享见闻感悟,将这份独特的文化之美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让老手艺接上“地气”更接上“朝气”。
实践体验:纸上技艺的切身感受
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员在刘锦荣女士的指导下开启剪纸体验环节。她细致示范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纸张折叠技巧及运刀要领。随后,队员们凝神运剪,尝试剪制“花朵”与“喜”字图案。手起纸落间,队员们深切体悟了传统剪纸方寸间的匠心独运与精妙入微,更加坚定了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信念。
非遗焕发时代新生、实现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与青年力量双向奔赴。青年学子作为肩负时代使命的群体,更应积极关注、守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结合自身所学,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