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朽篇章。2025年7月,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秦巴星火 云筑老区新生——陕南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实践团”在汉中市南郑区、城固、勉县等县区开展陕南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革命遗址、走访老党员、收集口述史料等方式,以“大学生讲思政课”为载体,推进陕南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有着光荣历史的陕西汉中,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红色文化灿烂而厚重。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到何挺颖故居,从张富清故居到张骞纪念馆,每一处红色印记,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革命历史。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实践团成员对汉中红色文化资源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围绕汉中人民对红色文化的态度及如何推动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等问题,实践团成员在南郑区与市民进行面对面交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市民进行面对面交谈 张青供图)
与当地居民交流后,实践团纷纷成员表示,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如何让红色文化宣讲既生动透彻又入脑入心实践团成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化表达+理论化提升'的叙事模式,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增强感染力。同时充分挖掘汉中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采取分组调研、分类整理等方式,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脉络。”实践团成员这样提议。
溯源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这就需要实践团成员用心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使红色文化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第一站,汉中城固。实践团成员来到刘秉钧烈士故居与上元观会议会址。在这里,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刘秉钧烈士的生平。当看到刘秉钧为保守革命秘密,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时,实践团成员不觉间泪水湿了眼眶。“从刘秉钧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老一辈革命英雄为国捐躯的视死如归,更从他们身上读到了‘信仰’二字的含义。”实践团成员这样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刘秉钧烈士故居 张伦源供图)
第二站,汉中洋县。在红石窑村,实践团成员采访到党员岳中林。“我们要努力让村庄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这是老支书岳中林常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与他的对话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红石窑村依托红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产业的新道路,让红石窑村的村集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实践团成员谈到,从岳中林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看到的是红色文化资源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红石窑村党员 王罗玥供图)
第三站,汉中南郑。“如何让课本上的红色故事真正走进人们心里?”是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时的共同困惑。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了何挺颖烈士故居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后,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方式讲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实践团成员在生动、具象可感的情境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思政课 韩雅葳供图)
从勉县到洋县,从汉台到南郑再到城固,实践团成员在交流访谈和红色展馆中看到的是“只有加入红军,穷人才有饭吃”,触摸到的是微微泛黄的书卷,感悟到的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实践成果转化,悟青年肩头责
“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才能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助推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从覆盖超200人次的民意调研到20余党员的深度访谈再到实践团成员精心打造的微课视频,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陕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青年担当。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资源是共和国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力量之源。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活化用好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是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实践团成员在实践感悟中这样写到:“我们在实践中重温红色历史,聆听红色故事中守初心、担使命。我们将以这种精神为指引,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张青)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王罗玥供图)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