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刻领会历史厚重,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青年家国情怀,2025年7月23日,长安大学赴长三角“交通强国筑路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实践活动,旨在让队员们铭记历史,筑牢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入口处,一组组雕塑生动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百姓流离失所、惨遭迫害的场景,队员们驻足凝视,透过这些雕像,仿佛看到了同胞们绝望的眼神,感受到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与恐惧,内心充满了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以及对侵略者暴行的无比愤慨。
走进展馆,遗骸陈列室内,一具胸骨碎裂的遗骸侧卧如眠,肋骨间嵌着锈蚀的弹头;孩童颅骨上圆形的孔洞,凝固了处决的残忍。玻璃展柜中,中山码头集体屠杀的罹难者名册已泛黄卷边,墨迹洇开的“张王氏”“李丫头”等无名氏称谓,刺痛着每个注视者的神经。最锥心处当属遗书墙——夏淑琴全家绝笔旁,九岁孩童歪斜的“娘疼”二字。当队员们走到镌刻着“300,000”字样的墙体前,那串鲜红的数字如同一把重锤,反复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这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30万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30万个家庭的破碎,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三十万亡灵的血泪,已渗入民族的基因。
然而,在绝对黑暗中,依然有微光刺破长夜。约翰·马吉牧师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影像,让世界首次惊觉南京的炼狱真相;明妮·魏特琳女士以柔弱之躯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撑起一方庇护的天空;更有普通市民在死亡阴影下彼此扶持的零星暖意。这些微光虽细弱,却是民族精神未曾熄灭的证明。正如拉贝日记所书:“在无法想象的恐怖中,人性辉的碎片仍存。”
尾厅的“声音地窖”:俯身贴近听音孔,田中军吉战犯法庭供述的颤抖录音、松井石根手书的谢罪文、联合国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宣告声层层交叠——真相终将刺透谎言铁幕。
最后,实践队员们踏入了“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大量的档案、报纸、书信相互印证,构成了南京大屠杀的沉痛记忆。加害者的自白与被害者的血泪在展柜中无声对峙,队员们神情肃穆,倾听者来自那段历史的呐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锚定。和平广场上摇曳的烛光,象征着永不熄灭的希望。
走出馆区,队员们的心情虽沉重,目光却更加坚定。真正的缅怀在于行动,在于将历史的悲鸣转化为珍爱和平、捍卫和平的自觉。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未来的责任感,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以青春之我,贡献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人间。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