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7月22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走进这座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军工基地,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宣誓仪式,在锈迹斑斑的机床与弹痕累累的崖壁间,解码烽火岁月中的工业抗战。
实践团成员在黄崖洞合照
国旗在黄崖洞
1939年,八路军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至黄崖洞水窑山,700余名工人扛着锅炉组件翻山越岭,在仅容单人通行的“瓮圪廊”天险中建成年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的军工核心,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1941年那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让青年学子们驻足屏息——1500名八路军依托天险工事,经八昼夜激战击退5000余日军,创下敌我伤亡比6:1的战争奇迹。站在黄崖洞保卫战殉国劣势墓地前,崖壁上的弹痕无声诉说着烈士们浴血阻敌的壮举。
团队成员参观照片
参观讲解照片
兵工厂纪念馆内,在甄荣典“炮弹大王”展柜前,一台锈迹斑斑的旧车床让材料专业学子屏息凝视——正是当年甄荣典和工友们操作它车削炮弹关键部件、确保每一丝精度的见证。“他曾说过:‘差一丝,前线多流血!’”宣讲人苏增林指着展柜中甄荣典的照片说,当甄荣典发起“20天完成一月任务”的攻坚号召,整个车间的生产热潮化作支援前线的滚滚铁流。
党旗下宣誓
纪念碑前献花
在黄崖洞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列队肃立。当洁白的花朵敬献于烈士纪念塔下,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王睿敏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先辈们用‘土锉刀’淬炼大国利器的意志,藏着最动人的工匠密码——甄荣典那双变形的手,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凭着手感与心劲把每个炮弹打磨得丝毫不差。”
团队成员参观工业设施
离开展馆时,队长王心怡轻抚斑驳的“八一式”马步枪枪栓:“黄崖洞的机床早已沉默,但那份‘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匠心,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
黄崖洞合照
这座曾创造“用日军钢盔炼铁,拆敌人铁轨造枪管”奇迹的兵工厂,如今迎来新一批“工业报国”的传承者。当实践团在车床前驻足凝视,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红色工匠精神,正以新的方式淬炼新时代的工业脊梁。
作者:王昊
手机号:13991881649
邮箱:532539952@qq.com
团队指导老师:王昊 赵佳恒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