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久远、利在千秋的中国军工精神,既见证了军工发展史的艰辛历程,更铭刻着八路军兵工战士为抗日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7月23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三下乡实践团盛踏着盛夏的脚步,走进山西省左权县芹泉镇杨家庄村,探访杨家庄抗战时期兵工厂遗址,这座依山而建的院落群,正以沉默而厚重的姿态,向青年学子铺展80多年前八路军军工救国的壮阔历史画卷。
在杨家庄太行军工文物展厅内,泛黄的生产日志与锈迹斑斑的武器原型交相辉映,生动还原了老厂长杨锡禄带领工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场景:没有图纸就拆解敌械逆向研发,缺乏钢材就收集民间铁器重新冶炼,硬是在山洞车间量产出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们仿制的日式“甜瓜弹”、改良的掷弹筒,以及自主研发的多口径适配子弹,为129师等部队提供了关键火力支撑,成为军民同心抗敌的有力见证。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窑洞车间,锤头与钢砧的交响便唤醒了沉睡的山谷”实践团成员赵怡轩的深情朗诵,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杨家庄那段尘封的军工往事,为这段红色历史注入了鲜活温度。她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将团队成员带回那个靠信仰照亮黑夜的年代:军工战士们在油灯下绘制图纸,在寒风中锻造零件,用汗水与智慧凝结成保家卫国的利器。这场沉浸式朗诵让红色记忆具象化,更在在场所有人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杨家庄旧址不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地,更应该成为文明新风的践行地。志愿者们开展的普通话推广活动,让五湖四海的访客都能清晰聆听这里的红色故事—用标准语讲述秘密交通站的传奇,用共同语重温军民同心的岁月,让杨家庄的精神火种传遍更广。同时,夏季来临,旧址周边水域渐成隐患,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刻不容缓。针对夏季水域安全隐患,团队在旧址周边张贴防溺水宣传海报,普及“远离野泳、结伴而行、备好装备”的安全准则,用实际行动守护红色热土。
“这些沉默的旧址,诉说的不仅是兵工发展史,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抗争史。”指导教师赵佳恒的话语掷地有声。此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随着越来越多青年走进这片热土,杨家庄兵工厂的精神火种正跨越时空,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燎原生长,让太行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