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风掠过秦岭南麓,在晨曦中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正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上,必须创新文化形态,推进文博数智化转型,以科技活化文物,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7月14日,长安大学“青禾筑梦,阡陌研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以中国古建筑知识讲解与斗拱、指南车积木拼装为载体,为店坊河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化科普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焕发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为乡村儿童搭建起触摸历史、感知文明的桥梁。

实践队分组展示并介绍积木
木构的史诗:在飞檐翘角间读懂中国
实践队成员崔雪莹的课件里,天坛的藻井如莲花绽放,故宫的斗拱似云霞层叠。“你们看,这些木头与木头的相遇,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密码。”当她演示榫卯结构如何不用一根铁钉就能撑起巍峨殿宇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看见三百年前的工匠正对着木料精雕细琢。有孩子伸手触摸屏幕上的雕花雀替,指尖划过数字化复原的纹样,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对话。


崔雪莹为孩子们分享古建筑知识
智榫的星河:当齿轮转动千年智慧
阳光穿过窗户,实践队员向孩子们展示挑战杯优秀团队“智榫东方”提供的“斗拱”、“指南车”积木。338个榫卯构件静卧如诗,每一处凹槽都镌刻着祖先的匠心独运。队员们分组指导拼装:一组专注对齐斗拱“枋”“柱”,体验榫卯咬合的力学奇妙;另一组反复调试齿轮组,直至“士兵”模型稳定朝南,当最后一片积木精准归位,齿轮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与古人智慧的由衷赞叹。



实践队分组指导孩子们拼装积木
种子的力量:在乡村发芽的文化基因
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里,斗拱的阴影与孩童的剪影在夕阳下重叠。实践队员日记本上记着这样一句话:“当榫卯咬合的声音与童真的惊叹共鸣,我们终于懂得——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标本复刻,而是让古老智慧活在炙热的掌温里。”

斗拱积木成果展示

指南车积木成果展示
此次长安大学实践队在店坊河村开展的古建知识讲解与积木拼装活动,通过飞檐斗拱、榫卯齿轮等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古建智慧,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实践队以“专业赋能乡村”为理念,架设起连接古今的桥梁,以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彰显校村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