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秦岭东南麓,晨曦微露。长安大学“青禾筑梦,阡陌研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号召,全面落实“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应用,奔赴陕西商南县赵川镇店坊河村。在7月11日至7月17日的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以专业知识赋能产业升级,用文化火种点亮童心,在追寻红色根脉中淬炼初心,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乡土中国的生动故事。

实践队在店坊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一、深耕沃土,专业赋能产业兴
实践队深入调研店坊河村发展现状,穿梭于环山板栗带、高山生态茶园与食用菌大棚间,队员们了解到这些产业虽受行情波动影响,但凭借规模优势和灵活就业模式,仍带动村民年均增收数万元。针对当地“千亩瓜蒌、千亩绿茶、万亩板栗、十万头生猪、百万袋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缺乏品牌辨识度的问题,队员们发挥建筑学院专业优势,设计系列特色包装方案,将绿水青山的有机特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份“量体裁衣”的实践,正是对“千万工程”中“产业兴旺”要求的生动践行,延续了从村民广场“店坊之翼”到产业包装的“专业赋能乡村”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实践队员走访调研并为特色产业设计包装方案
二、情暖童心,文化薪火乡村传
实践队以教育帮扶与文化传承双轨并进,构建起“安全+文化+学业”三维帮扶体系。安全教育课上,孩子们在众多案例中学习避险小知识;趣味榫卯积木拼装环节,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古建筑智慧;红色教育课上,孩子们在钱学森归国事迹和少年英雄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捐赠的400余册图书和100余套文具,搭配艺术课、学业辅导等特色活动,契合孩童成长所需。这场盛夏之约,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智慧与童心的美好碰撞,深刻诠释了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其点燃的火种必将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








实践队员开展教育帮扶与文化传承活动
三、追寻根脉,精神洗礼炼初心
在前坡岭战斗遗址,队员们驻足于纪念1946年中原突围的纪念碑前,触摸着“四十五团血战16小时击退17次进攻”的历史印记;商南县烈士陵园内,218座墓碑与60位有名烈士事迹,无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博物馆中从史前化石到明清瓷器的千年遗存,更揭示出红色精神的文化根基。与坚守乡村数十载的党金耀书记深度对话,让队员们深刻理解“扎根乡土”的真谛,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身份转变,正是无数基层干部用青春丈量土地的生动写照。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与精神的洗礼,更是一场关于责任、奉献与如何真正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深刻教育。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需要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更需要无数心怀乡土、脚踏实地的耕耘者。




实践队员探访红色旧址和商南县博物馆并对话村支书
当夕阳为店坊河村的群山镀上金辉,长安大学“青禾筑梦,阡陌研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足迹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从产业包装的匠心到古建榫卯的启蒙,从安全知识的守护到红色基因的点燃,从文物承载的厚重到基层书记数十载的坚守,队员们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用青春热忱陪伴儿童成长,更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担当中淬炼初心。

实践队员深入店坊河村开展实地调研
这场与店坊河村的盛夏之约,不仅是象牙塔通向田野的生动实践,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澎湃宣言——阡陌之上,希望之禾正借青春之手,蓬勃生长!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