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与社区协作配合,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进社区、进课堂的创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吸引大学生返乡参与非遗传承,为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河滨路社区公益课堂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形式,长期课程以面向成人的“523公益课堂”为主,涵盖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等五项非遗技艺,采用小班制教学,每班15人,每周两节课,两年为一个完整学期。这些课程不仅让家庭主妇掌握一技之长,更通过非遗文化直播间将手工艺品销往北京、西安等大城市,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
图为社区公益课堂学生的面塑作品 陈静涵 供图
寒暑假期的“向日葵”公益课堂则专注于青少年非遗教育,自2019年启动以来,陆续引入剪纸、面塑、腰鼓、快板等传统技艺,并创新性地引入碳金粉画,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创作的艺术空间。徐书记介绍,社区在“五育润心”理念指导下,通过红色电影放映、作业辅导、心理咨询、美育课堂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
非遗文化进社区,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更在传承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府谷县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社区积极与当地非遗基地合作,让青少年在剪纸的线条中感受民间智慧,在面塑的揉捏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腰鼓的节奏中体会黄土高原的豪迈。徐书记坦言,尽管社区在非遗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资金不足、变现能力弱、宣传力度有限等现实困境。目前,学员作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非遗技艺的学习积极性受挫,社区希望未来能获得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扩大非遗课堂的覆盖面,让参与人数从目前的几十人提升至数百人,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
图为河滨路社区用于非遗宣传的直播间 陈静涵 供图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新生力量。徐书记特别提到,返家乡大学生为社区非遗课堂带来了蓬勃朝气,例如“523公益课堂”的安塞腰鼓老师正是一位大三学生,他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艺术,深受孩子们喜爱。徐书记呼吁更多青年学子主动走进社区、非遗基地和民间团体,将校园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非遗实践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他建议大学生依托校园非遗社团、艺术节等平台,深入参与非遗活动,再将经验反馈家乡,形成“学习—实践—反哺”的良性循环。
![]()
图为社区负责人徐书记与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陈静涵 供图
非遗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河滨路社区的实践表明,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延续,更在于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文化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当大学生们用青春的热情点燃非遗的火种,当孩子们在公益课堂中埋下文化的种子,传统文化的长河便有了奔涌向未来的力量。
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让非遗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意义。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每一份坚持都值得致敬,每一次创新都值得期待,而每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都将在薪火相传中熠熠生辉。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