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龙井村,以非遗产业振兴、文化根脉铸魂、民族交融聚力,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有效路径,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实践队聚焦龙井村“一村百坊”非遗集群,系统梳理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以文化创新激活产业内生动力,为吸引青年返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图 1非遗体验
在刺梨酿酒坊,队员们全程记录31道工艺、108个环节的匠心坚守,品味承载布依族待客文化的醇香佳酿;于辣坊现场,见证传统晒腌剁封技艺与现代电商深度融合,解码非遗产品日销千单的产业密码;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谨的银坊,锻打签刻的铿锵声中,体悟“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扎根”的坚守与创新;步入染坊,“民族团结主题长卷”的共创模式生动诠释多民族“技艺共传、产业共兴”的发展理念。队员们认识到:这些工坊正通过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文化传承-价值提升-人才回归”的内生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实践队紧扣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创新推普模式强化文化传播效能。通过精准调研与场景化教学双轨并行,破解语言壁垒对文旅融合的制约,助力布依文化走向大众。
图 2开展活动
实践队设计专项问卷并走访调查200余人,系统梳理出了龙井村村民的语言习惯、推普难点及非遗认知基础;面向村中儿童策划游泳竞赛、创意折纸等文体活动,在游戏互动中教授、推广普通话;协助举办篝火晚会并实时直播,将铜鼓舞、转场舞等非遗展演推向云端,吸引互动点赞超2万次,用数字技术助力布依古歌焕发新生。
实践队立足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溯源民族交融史实、赓续红色基因等方式,让精神血脉助力民族团结。
图 3参观博物馆
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唐代汉彝纹饰互鉴的青瓷罐、多民族符号融合的农具等文物,证实民族团结发展历程;与各族青少年共学剪纸与扎染技艺,在协作中播撒“美美与共”的种子;探访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感悟抗战时期各族群众共建秘密运输网的守望相助,将“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注入当代实践。
当千年酒香在非遗工坊里淬炼出产业密码,当童言稚语在推普课堂内编织成传播网络,当各族人民在篝火光影中共绘团结同心圆,实践队以文化铸魂夯实产业根基,用语言架桥联通龙井发展,借文化交融铸牢精神纽带,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产业拓新径、文化续华章、团结固根基”的青春篇章。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