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赴贵州龙井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长安大学 2025-08-04 浏览: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龙井村,以非遗产业振兴、文化根脉铸魂、民族交融聚力,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有效路径,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深挖文化根脉,激活非遗产业新动能

 实践队聚焦龙井村“一村百坊”非遗集群,系统梳理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以文化创新激活产业内生动力,为吸引青年返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图 1非遗体验.jpg

图 1非遗体验

在刺梨酿酒坊,队员们全程记录31道工艺、108个环节的匠心坚守,品味承载布依族待客文化的醇香佳酿;于辣坊现场,见证传统晒腌剁封技艺与现代电商深度融合,解码非遗产品日销千单的产业密码;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谨的银坊,锻打签刻的铿锵声中,体悟“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扎根”的坚守与创新;步入染坊,“民族团结主题长卷”的共创模式生动诠释多民族“技艺共传、产业共兴”的发展理念。队员们认识到:这些工坊正通过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文化传承-价值提升-人才回归”的内生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架设语言桥梁,打通文化传播新渠道

实践队紧扣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创新推普模式强化文化传播效能。通过精准调研与场景化教学双轨并行,破解语言壁垒对文旅融合的制约,助力布依文化走向大众。

图 2开展活动.jpg

图 2开展活动

实践队设计专项问卷并走访调查200余人,系统梳理出了龙井村村民的语言习惯、推普难点及非遗认知基础;面向村中儿童策划游泳竞赛、创意折纸等文体活动,在游戏互动中教授、推广普通话;协助举办篝火晚会并实时直播,将铜鼓舞、转场舞等非遗展演推向云端,吸引互动点赞超2万次,用数字技术助力布依古歌焕发新生。

共铸民族之情,构建共同体意识新阵地

实践队立足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溯源民族交融史实、赓续红色基因等方式,让精神血脉助力民族团结。

图 3参观博物馆.jpg

图 3参观博物馆

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唐代汉彝纹饰互鉴的青瓷罐、多民族符号融合的农具等文物,证实民族团结发展历程;与各族青少年共学剪纸与扎染技艺,在协作中播撒“美美与共”的种子;探访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感悟抗战时期各族群众共建秘密运输网的守望相助,将“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注入当代实践。

当千年酒香在非遗工坊里淬炼出产业密码,当童言稚语在推普课堂内编织成传播网络,当各族人民在篝火光影中共绘团结同心圆,实践队以文化铸魂夯实产业根基,用语言架桥联通龙井发展,借文化交融铸牢精神纽带,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产业拓新径、文化续华章、团结固根基”的青春篇章。


责任编辑:王嘉翔
相关文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开展 “到延安去”资助育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开展 “到延安去”资助育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