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是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源泉。为发挥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生力军作用,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近日,西安航空学院“影篾裁红塑华韵・青衿耘乡传非遗”社会实践队走进渭南华州区,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保护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沉浸式参观、与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参与手工实践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中的传承密码。
实践队在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合影留念
履印寻珍:探寻非遗瑰宝传承路径
实践队的足迹遍布华州各大非遗传承地,在沉浸式参观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队员们漫步明清皮影博物馆,数千件皮影藏品从人物造型到场景设计,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那些雕刻细腻的花纹、色彩艳丽的涂饰,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文化;精彩的皮影戏演出,让队员们看到了这项古老艺术在当代的活力。走进刘春荣剪纸工作室,墙上挂满的剪纸作品,从寓意吉祥的窗花到展现民俗的场景,彰显着华州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独特风格。此外,华州明辉竹社的创新竹编、刘婷花馍工作室的民俗面花、瓜坡镇南沙村简堡百年老油坊的古法榨油技艺,都让队员们在参观中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多样形态与深厚底蕴。
实践队沉浸式参观学习
对话匠心:聆听传承人的岁月回响
实践队与多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在对话中探寻非遗传承的脉络与智慧。队员们与皮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华州促膝长谈,了解到他们为皮影艺术传承所做的努力,从收徒授课到开发文创产品,每一个故事都体现着传承人的坚守。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春荣向队员们讲述了华州剪纸的传承历史,以及自己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尝试创新,让剪纸艺术更贴近现代生活。华州明辉竹社的市级传承人王秋润、刘婷花馍工作室的区级传承人刘婷、百年老油坊的区级传承人蔺振辉等,也都向队员们分享了各自非遗项目的传承故事、技艺难点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艰辛与执着。
实践队访谈非遗传承人
青春传韵:让非遗之花绽放在寻常巷陌
实践队积极行动,努力让非遗从传承地走向更广阔的群众视野。队员们在体验各项非遗技艺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图文资料,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同学了解华州非遗。他们还与传承人探讨非遗推广的新思路,比如提出将剪纸图案、皮影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让非遗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群众。此外,队员们计划在校园内开展非遗主题宣讲活动,展示在华州拍摄的非遗影像资料,邀请师生体验简单的非遗技艺,让华州非遗在校园中绽放光彩,逐步实现非遗从“小众传承”到“大众熟知”的跨越,真正让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实践队开展剪纸活动
青春聚力传文脉,非遗传承正当时。实践队员们在亲手触摸非遗技艺、静心聆听传承历程的过程中,破译了千年非遗蕴含的文化密码。实践队称,这次“寻艺”之行是青春传承的起点,他们会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重与热忱,用学子的青春朝气延续华州非遗的香火,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绵延不绝。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