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领队王子豪的带领下,队员张宇彬、朱炜民、吕伟一行走进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胶东抗战历史,在实地研学中感悟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红色精神,为暑期实践活动注入深刻的精神滋养。
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依托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等旧址修缮而成,馆内以“红色胶东·英雄史诗”为主题,通过“烽火摇篮”“浴血抗战”“军民鱼水”“胜利曙光”四个展区,以大量实物展品、历史照片、场景复原及多媒体互动,生动再现了1942年至1945年间,许世友、林浩等将领率领胶东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粉碎日伪“扫荡”、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步入纪念馆,队员们首先被“烽火摇篮”展区的历史场景所震撼。复原的军区作战指挥室里,泛黄的军事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当年的战斗路线,墙上悬挂的煤油灯、桌上的电话机仿佛仍在诉说着“马石山十勇士”“雷神庙战斗”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胶东军民靠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片天地,这种不畏强敌的勇气太让人敬佩了。”队员张宇彬凝视着展柜中战士们用过的破旧步枪,语气中满是崇敬。
“军民鱼水”展区是最令团队动容的部分。一件件展品串联起感人至深的军民情谊:胶东妇女连夜赶制的军鞋上还留着细密的针脚,农民为部队藏匿粮食时用过的陶罐带着泥土的痕迹,儿童团成员传递情报时用过的暗号木牌见证着全民抗战的力量。“看着这些展品,才真正理解‘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内涵。”队员朱炜民在一组“胶东母亲救伤员”的连环画前驻足良久,他表示,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军民团结,才是抗战胜利最根本的保证。
在“浴血抗战”展区,一组关于“胶东兵工厂”的展陈引发了队员们的专业思考。展柜中,当年兵工厂利用简易设备生产手榴弹、修理枪械的工具,与旁边展示的“根据地葡萄酒厂支援抗战”史料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原来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的葡萄酒厂曾通过蒸馏技术生产酒精,作为医疗器械消毒用品支援前线,成为“实业救国”在特殊时期的生动实践。“没想到我们的专业领域与革命历史还有这样深的联系,这让我对‘产业报国’有了更具体的理解。”领队王子豪结合专业背景,向队员们解读道。
参观接近尾声,队员们在“胜利曙光”展区看到了胶东军区部队从根据地出发,参与解放烟台、潍坊等城市的珍贵影像,屏幕上滚动播放的“胶东子弟兵英名录”中,一个个年轻的名字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队员吕伟在留言本上写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铭记历史,更要把这份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用专业所长报效国家。”
领队王子豪总结道:“此次参观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胶东军民在抗战中展现的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与我们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高度契合。未来,团队将把红色精神融入后续实践,在了解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传承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在历史现场触摸到了革命精神的温度,也为暑期三下乡实践增添了厚重的精神底色,激励着学子们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行力量。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