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学子组成实践队,于7月22日赴山东省烟台市开展红色寻访活动,先后走进胶东革命纪念馆、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多处抗战遗址等地,实地感悟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
胶东大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的英雄儿女。据史料记载,胶东地区有7.6万余名烈士为国捐躯,占全省烈士总数的34.5%,其中12个县的烈士数量超过3000名,乳山县7494名、牟平县6532名、莱西县5260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争史,更是党民同心、军民情深的生动见证。
7月22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来到胶东革命纪念馆。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展厅内,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在展柜中,枪身上的划痕记录着曾经的激战;泛黄的战地日记字迹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为了胜利,绝不后退”的铿锵誓言;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挂在墙上,衣角的磨损处仿佛还残留着硝烟的味道。
在纪念馆“烈士名录厅”,一面长5米、高3米的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胶东地区部分烈士的姓名。实践队成员们缓缓走过名录墙,目光在一个个名字上停留。“你看,这位叫‘王继才’的烈士,牺牲时才21岁,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大。”2023级学生赵张宇彬指着名录上的名字轻声说道,“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为国家和人民献身,这种勇气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7月23日,实践队来到八路军胶东军区纪念馆旧址,步入纪念馆,在兵器陈列区,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枪身上的每一处划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历的激战。据介绍,这把步枪是当年胶东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使用过的,伴随战士们参加了多次游击战,见证了胶东军民不屈的斗志。实践队成员们驻足良久,感受着武器背后蕴含的顽强战斗精神、担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纪念馆看到的步枪
7月24日清晨,实践队登上烟台山,来到烟台开埠陈列馆,实践队成员步入展馆,首先被一组“开埠初期与抗战时期烟台港对比图”吸引。左侧图片中,19世纪末的烟台港商船往来,一派商业景象;右侧图片里,1938年的港口被日军占据,码头堆满军火,岸边建筑布满弹痕。“从通商口岸到抗战前沿,烟台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陈列馆讲解员于洋介绍,“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当地军民从未停止抵抗,港口工人曾多次破坏日军运输线,为胶东抗日根据地输送物资。”
图为开埠前的烟台模型
走出纪念馆,来到纪念碑前,实践队成员们列队站在纪念碑前,脱帽默哀三分钟。海风拂过,带着渤海湾的湿润气息,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每次念起碑上的文字,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力量。”2023级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生朱炜民说,“先烈们为人民而战,人民自然永远铭记他们,这种双向的奔赴,正是沂蒙精神‘军民情深’的最好诠释。”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