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乳制品产业如何实现助力乡村振兴,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兴农筑梦”实践团赴富平县,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奶农棚舍与企业车间,从生产源头到加工销售,用青年脚步丈量产业脱贫的“富平路径”。
小农户与大产业:家庭养殖托起“致富奶”
实践团走访富平县双杨村、曹管村养殖密集区发现,家庭式养殖仍是产业根基。“目前来看,家庭养殖平均每家大概十只羊左右,基本是小规模养殖,”曹管村村委说到,“但是我们村养殖密度很高,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羊。”在当地村委帮助下,实践团前往各村山羊养殖数较多的农户家中。“咱家32只羊,每天产奶90公斤左右,圣唐按7.2元/公斤收,”山羊养殖合作社队长张伯向队员说到,“我们村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还可以。”这种“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实践团队鼓励奶农参加养殖技术培训会,科普疾病预防策略等,为当地形成科学养殖、稳产增收贡献力量。
图为队员了解农户养殖情况
企业创新破局:打造“利益共同体”
实践团先后走访富平当地的红星美羚、圣唐乳业、样样祥和美可高特四家知名乳企,参观乳制品加工生产车间,了解各企业生产技术以及突破创新,把握当地总体生产加工水平。最后,团队邀请各企业经理进行访谈交流,着重了解各企业为富平实现脱贫致富付出的努力。例如,在和圣唐乳业的梁经理的交流中,“发羊收奶”的“圣唐方案”就是该企业扶贫的重要创新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之间对奶源的相互竞争,造成的奶价波动是企业与农户不得不面对的成本与利益纠纷。实践团建议,各企业仍需加深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绑定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
图为梁经理接受实践团访谈
青春助燃:小屏幕撬动大市场
实践团在前期市场调研与采访中发现,尽管羊乳制品营养价值突出,但在消费者认知中仍被贴上"小众选择"的标签,这一现状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调研团充分发挥青年群体优势,启动“青春代言富平羊乳”计划。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一方面深耕专业领域,系统梳理羊乳营养成分、吸收机制等科学知识,将枯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传播内容,精心制作《羊乳营养大科普》短视频。视频旨在向消费群体清晰传递"羊乳高蛋白、易吸收,适配快节奏生活"的核心信息,打破认知误区。另一方面,团队组建文案创作小组,聚焦富平羊乳的产地特色与产业故事,在媒体平台持续推送系列推文。内容以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文字,搭建起消费者与产业之间的情感桥梁,逐步提升富平羊乳的品牌知名度。
该团队希望随着系列推广活动的推进,能使消费者对羊乳制品的认知发生转变。对此,兴农筑梦调研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青年赋能产业的有效路径,助力富平羊乳走出"小众"圈层,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实践团结束科普视频拍摄
实践结束后,队员们的行囊装满沉甸甸的思考。当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过养殖场的泥土与企业的流水线,便更深切地懂得——产业振兴不是冰冷的GDP数字,而是企业在利益浪潮中守护乡土的责任,更是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力量的滚烫实践。 富平的“羊”关大道,正等待更多青春力量前来接力铺就。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