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黄秀鲜 莫海斌
自199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创立以来,便肩负着开创中国葡萄酒高等教育、助力产业发展的使命。历经近三十载的探索与积淀,学院不仅在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更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载体。作为学院连接课堂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这里既是培育专业人才的“试验田”,也是推动科研创新的“主战场”,更是彰显学科特色的“展示窗”。
步入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仿佛走进一座立体的葡萄品种资源库与栽培技术博物馆。30多个鲜食葡萄品种在此争奇斗艳,从圆润饱满的户太八号到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每一颗果实都承载着品种改良的智慧;23个酿酒葡萄品种则各显风骨,赤霞珠的浓郁、霞多丽的清爽、梅洛的柔和在此汇聚,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样本;10个砧木品种更是默默守护着葡萄植株的健康,它们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性,成为研究葡萄抗病虫害、耐盐碱等课题的重要素材。
基地内5个特殊栽培技术展示棚与2个科研试验棚,犹如一个个“技术实验室”,将前沿的栽培理念与创新技术直观呈现。采用的简易避雨栽培模式,通过科学搭建的防雨设施,有效规避了雨水对葡萄生长的不利影响,降低了病害发生几率,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也为北方雨季的葡萄种植提供了借鉴。
作为学院实践教学的核心阵地,曹辛庄基地为多门课程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场景。《专业认知实习》中,新生们在这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不同品种的葡萄植株,通过观察叶片形态、果实特征,建立对葡萄产业的初步认知;《田园实习》则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葡萄种植的全过程,从定植、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一项操作都凝聚着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冬剪实习》更是基地的“重头戏”,师生们在寒风中学习修剪技巧,理解如何通过修剪调节树势、控制产量、保证品质,让冰冷的剪刀成为塑造葡萄来年生长态势的“魔法棒”。此外,《葡萄栽培学》《葡萄品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将课堂搬到了葡园之中,教师们结合实地植株讲解栽培理论、品种特性,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在观察、提问、操作中深化理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悟”。
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这座扎根于土地的实践课堂,见证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执着追求,也承载着学院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每一株葡萄都在诉说着自然与科技的共生,每一次实践都是对专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未来,基地将继续以其专业性与实践性,为培养更多高素质葡萄酒专业人才、推动科研创新与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在谱写中国葡萄酒教育事业华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
文化乃国之重器、民族之魂,对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将贵州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速构建多彩贵州文化强
深耕葡园育人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纪实 编辑:黄秀鲜 莫海斌 自199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创立以来,便肩负着开创中国葡萄酒高等教育、助力产业发展的使命。历经近三十载的探索与积淀,学院不仅在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