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吴辰瀚 谢润)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上好"行走的思政课",2025年8月1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实践队在王秭权老师带领下,赴福建寿宁县清源镇围绕"新农人回村工程"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队走进寿宁县清源镇韶托村,探寻新农人卢秋建设“山与湖露营地”和“雾隐咖啡屋”,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韶托村土地总面积13000亩(林地占12681亩),坐拥小托水库水利风景区。该村近年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支持"新农人"返乡培育经济增长点。
大学毕业后,卢秋在外打拼事业小有成就,但家乡韶托的连绵青山、小托水库的粼粼波光始终萦绕心间。2024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家乡的山美水美,我很有情怀,不能忘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卢秋向实践团成员吐露心声,“我的专业是景区营销,就想着回来给家乡变变样,为旅游业增些人气。”带着这份朴素而深厚的情感与专业技能,卢秋踏上了返乡路,成为一名扎根乡土的新农人。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24年6月,项目启动便遭遇雨季。通往韶托村的道路尚在建设中,建材运输因泥泞受阻。卢秋与初创伙伴们没有退缩,硬是靠肩挑手扛,一次次将水泥、木材运进村。“那段时间,鞋都不知道磨破了几双。”卢秋回忆起步艰辛,记忆犹新。暑期开业迎来客流高峰,超出预期。
然而九月降温,客流量断崖式下跌,团队又陷入焦虑。面对挑战,卢秋带领团队积极调研,摸索出破局之道:一是活用自媒体推广,精准辐射周边潜在客群;二是动态调整项目陈设,根据季节变化优化露营体验,让游客在户外“坐得住”,在韶托“留得下”;三是借力政府资源,在政策资金支持下,精心打造特色“晒秋”打卡点,吸引游客。“创业嘛,就是得多学多问,跟同行取经,把好政策、好法子用起来,好好满足游客需求。”卢秋笑着说道。他特别感谢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从政策流程指导、村情民情熟悉,到思想沟通和实际问题解决——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成为他们安稳度过初创期“艰难险阻”的坚实后盾。
夜幕降临,卢秋打造的露营基地别有一番风味。游客们在天幕下围炉煮茶,欢声笑语;小托水库的湖面倒映着点点星光,静谧醉人。不远处的咖啡屋内,卢秋和店员们仍在忙碌,为提升游客体验而努力。他满怀憧憬:“我就想把韶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玩,知道韶托村,把咱村名气搞大。”他们不仅经营实体,还积极通过网络宣传村里的特色农产与美丽风光,不断拓展市场。
卢秋以朴素的情怀和扎实的干劲,深深扎根家乡土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在韶托村,像卢秋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正不断涌现。目前,韶托村的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可达3000名,从默默无闻的小乡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绘就了一幅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通过此次深入调研,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寿宁县“新农人回村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澎湃活力与带来的崭新气象。卢秋等“新农人”“从零开始、扎根乡土”的坚韧毅力,“活用专业、创新求变”的发展智慧,深深触动了青年学子。队员们纷纷表示,广阔乡村天地大有可为,将以卢秋等“新农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提升本领,未来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绚丽绽放。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