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安大学学子赴毛堰村探寻魔芋破土新生中的集体智慧

2025-08-11 浏览: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李田香)在陕西省汉中市武乡镇毛堰村,一片曾深锁于中海拔山区的特色作物——魔芋,正悄然在汉中土地上扎根生长。2025年7月1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安康“芋你同锌·绿能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该魔芋种植基地,见证了这场由村集体主导、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下山"实践。

魔芋种植素来不易:喜光却忌强光、喜湿又忌过于潮湿、怕高温、易染病,传统上只适合在深山中高海拔区域依靠轮作维持。毛堰村村集体在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下对魔芋进行本土化适应性改良实践,突破环境限制难题,首次尝试将魔芋种植从高海拔地区迁移至汉中盆地,采用魔芋套作玉米的种植模式。玉米植株形成天然遮阴屏障,有效解决了强光直射和高温对魔芋生长的威胁。

汉中市汉台区农业局果蔬中心吴主任向实践队员介绍,试点面积达300余亩,亩产突破2000斤。基地优选白魔芋与杂交魔芋两类品种:白魔芋品质最优、抗高温能力强但产量较低;杂交魔芋则适应性广、产量高,两者互补支撑着平原化种植的可行性。

a17b379fc9cf9c9bf5cf222a6dda99e1.png

吴主任向实践队员介绍魔芋种植情况

试点工作创新采用三种模式协同推进,一是分散种植,秦岭脚下8个村庄的190户农户参与种植;二是标准化示范,汉台区大健康富硒食品产业园建立魔芋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是集体经营,毛堰村通过土地流转,由村集体进行集中种植管理。

"过程充满艰辛,但成功更显珍贵,"吴主任坦言。村集体的不懈探索终于换来低海拔地区魔芋的破土而出。若最终试点全面成功,"村集体+低海拔地区种植"这一模式将具备广泛推广价值,为魔芋产业扩规、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成为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实践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亲身参与数据记录与农技学习,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最后,指导老师苟蕾强调:“这场'魔芋下山'实践,不仅是耕作技术的突破,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课堂。它证明科技创新与组织创新相结合,能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大学生深入这样的田间课堂,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为乡村振兴培育了懂农业、爱农村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芋能兴乡
相关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 2503 团支部开展多馆联动红色革命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 2503 团支部开展多馆联动红色革命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深耕产学研融合,砥砺创新新征程

深耕产学研融合,砥砺创新新征程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③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③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①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①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