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安大学学子赴毛堰村探寻魔芋破土新生中的集体智慧

2025-08-11 浏览: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李田香)在陕西省汉中市武乡镇毛堰村,一片曾深锁于中海拔山区的特色作物——魔芋,正悄然在汉中土地上扎根生长。2025年7月1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汉中&安康“芋你同锌·绿能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该魔芋种植基地,见证了这场由村集体主导、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下山"实践。

魔芋种植素来不易:喜光却忌强光、喜湿又忌过于潮湿、怕高温、易染病,传统上只适合在深山中高海拔区域依靠轮作维持。毛堰村村集体在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下对魔芋进行本土化适应性改良实践,突破环境限制难题,首次尝试将魔芋种植从高海拔地区迁移至汉中盆地,采用魔芋套作玉米的种植模式。玉米植株形成天然遮阴屏障,有效解决了强光直射和高温对魔芋生长的威胁。

汉中市汉台区农业局果蔬中心吴主任向实践队员介绍,试点面积达300余亩,亩产突破2000斤。基地优选白魔芋与杂交魔芋两类品种:白魔芋品质最优、抗高温能力强但产量较低;杂交魔芋则适应性广、产量高,两者互补支撑着平原化种植的可行性。

a17b379fc9cf9c9bf5cf222a6dda99e1.png

吴主任向实践队员介绍魔芋种植情况

试点工作创新采用三种模式协同推进,一是分散种植,秦岭脚下8个村庄的190户农户参与种植;二是标准化示范,汉台区大健康富硒食品产业园建立魔芋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是集体经营,毛堰村通过土地流转,由村集体进行集中种植管理。

"过程充满艰辛,但成功更显珍贵,"吴主任坦言。村集体的不懈探索终于换来低海拔地区魔芋的破土而出。若最终试点全面成功,"村集体+低海拔地区种植"这一模式将具备广泛推广价值,为魔芋产业扩规、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成为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实践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亲身参与数据记录与农技学习,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最后,指导老师苟蕾强调:“这场'魔芋下山'实践,不仅是耕作技术的突破,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课堂。它证明科技创新与组织创新相结合,能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大学生深入这样的田间课堂,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为乡村振兴培育了懂农业、爱农村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芋能兴乡
相关文章
长安大学社会实践队专访作家达真,共话“两路”精神时

长安大学社会实践队专访作家达真,共话“两路”精神时

2025年7月15日, 为深入探寻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 的 “ 两路 ” 精神内涵,汲取奋进力量,长安大学 “ 擎两路薪火探雪域通衢 · 聚川藏红韵颂天路新篇 ”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成都市 专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爱

2025三下乡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爱国主义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7月20日至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爱国主义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临潼区华清池景区及周边社区开展了为

长安大学学子高原攻关 “智慧天路” 数字技术破解冻土

长安大学学子高原攻关 “智慧天路” 数字技术破解冻土

长安大学学子高原攻关 “智慧天路” 数字技术破解冻土施工难题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G109国道旁,无人机群精准盘旋采集地形数据,长安大学司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西藏天路工程师紧盯屏幕,实时分析沥青路面施工参数。这场跨越校企的联合攻坚,正推动

青马扬帆在西部 青烛助航正当时——陕师学子为神木头

青马扬帆在西部 青烛助航正当时——陕师学子为神木头

陕西大学生网讯 (通讯员 高琳娜、涂梦蕊、杨子依)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神木头村活动基地里,“红烛耀心·青马筑爱”儿童成长训练营正在火热开展中。陕西师范大学“青烛助航”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投入新的课程,这场七彩假期的成长之旅,正以更

长安大学学子暑假赴吕梁探访前青塘村振兴密码

长安大学学子暑假赴吕梁探访前青塘村振兴密码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贺文卓) 红色基因粽香浓 8月10日中午,暑气蒸腾着前青塘村的土地, 前 青塘 九年制学校 的孩子们 与 长安大学“渭水 启 航 , 绘梦青塘”实践队的 实践队员们 脚步轻快地走向那座承载着村庄厚重记忆的乡贤馆。这次 的 行走,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