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队于8月4日探访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近距离观察了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科技力量。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当地环保志愿者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十堰市市委、市政府以“1336”智慧监测体系扛起守水护水的千钧重担。
图为团队在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的合影 通讯员 张煜科供图
“天罗地网”的精密监测
今年以来,丹江口水库向北方调水83.38亿立方米,累计已达727亿立方米。智慧监管平台显示,水质在丹江口境内实现显著提升:水从陕西白河进入湖北十堰进库时,一类水是96天,二类水234天。从湖北十堰进入河南淅川陶岔站出库时,一类水289天,二类水77天。
“1336”体系以指挥中心为核心,三大平台、三支队伍、六大系统协同发力。水库水质监测系统如敏锐“哨兵”,在河流关键节点每4小时自动推送水质数据,人工站每周复核,一旦河流水质月均值低于标准,系统点位立即由绿转红报警。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则在企业电表、进出水口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控设备运行与排污指标——用电量停滞预示设备异常,进水指标偏低暴露雨污混流,出水超标则指向治理不力,任何异常均触发执法响应。地下管网则由“管道机器人”深入探测,其高清镜头能精准捕捉管网错接、破损与滴漏,为修复提供“导航”。
图为指挥中心的主控台 通讯员 张煜科供图
水陆空立体巡护的硬核守护
环库岸线监控系统编织起“天眼”网络:卫星遥感每3天全域扫描,识别水质异常与漂浮物;2313公里库岸线上260个智能摄像头,搭配特殊算法,实时捕捉漂浮物、非法捕捞等行为;20架无人机每日三次自动巡飞重点区域,画面实时回传。车辆监控系统严防水质威胁,通过识别车身特征与车牌,对闯入防护区的车辆即时拦截。
执法力量同样完成智慧升级。水利、公安、渔政等部门精兵强将组成水上综合执法大队,分七个防区驻守趸船,配备执法艇、无人机及记录仪,日夜巡查水域、执行智慧指令。陆上综合巡护队伍则紧盯无法在线监管的小微企业,每周实地检查排污状况。
图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陆上综合巡护队伍监管系统 通讯员 张煜科供图
自然与科技共筑的生态屏障
通过于指挥中心人员交流,我们令人惊叹的是,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依靠自然净化之力。指挥中心人员介绍:“水库内的鱼、水草和植物构成天然净化系统,坝上并无人工净水设施。”一类水的稳定达标,正是生态自愈能力与智慧监测体系协同作用的最佳证明。
从卫星遥感织就的“天网”,到深入地下管网的“机器人医生”,再到日夜巡护的综合执法队伍,丹江口水库以“1336”智慧体系织就立体防护网。这不仅是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典范,更是十堰人民为“北方水井”清澈奔流所立下的无声誓言——一泓清水的北上之路,正在智慧与决心的守护下,绵延不绝。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