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队于8月4日探访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近距离观察了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科技力量。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当地环保志愿者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十堰市市委、市政府以“1336”智慧监测体系扛起守水护水的千钧重担。
图为团队在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的合影 通讯员 张煜科供图
“天罗地网”的精密监测
今年以来,丹江口水库向北方调水83.38亿立方米,累计已达727亿立方米。智慧监管平台显示,水质在丹江口境内实现显著提升:水从陕西白河进入湖北十堰进库时,一类水是96天,二类水234天。从湖北十堰进入河南淅川陶岔站出库时,一类水289天,二类水77天。
“1336”体系以指挥中心为核心,三大平台、三支队伍、六大系统协同发力。水库水质监测系统如敏锐“哨兵”,在河流关键节点每4小时自动推送水质数据,人工站每周复核,一旦河流水质月均值低于标准,系统点位立即由绿转红报警。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则在企业电表、进出水口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控设备运行与排污指标——用电量停滞预示设备异常,进水指标偏低暴露雨污混流,出水超标则指向治理不力,任何异常均触发执法响应。地下管网则由“管道机器人”深入探测,其高清镜头能精准捕捉管网错接、破损与滴漏,为修复提供“导航”。
图为指挥中心的主控台 通讯员 张煜科供图
水陆空立体巡护的硬核守护
环库岸线监控系统编织起“天眼”网络:卫星遥感每3天全域扫描,识别水质异常与漂浮物;2313公里库岸线上260个智能摄像头,搭配特殊算法,实时捕捉漂浮物、非法捕捞等行为;20架无人机每日三次自动巡飞重点区域,画面实时回传。车辆监控系统严防水质威胁,通过识别车身特征与车牌,对闯入防护区的车辆即时拦截。
执法力量同样完成智慧升级。水利、公安、渔政等部门精兵强将组成水上综合执法大队,分七个防区驻守趸船,配备执法艇、无人机及记录仪,日夜巡查水域、执行智慧指令。陆上综合巡护队伍则紧盯无法在线监管的小微企业,每周实地检查排污状况。
图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陆上综合巡护队伍监管系统 通讯员 张煜科供图
自然与科技共筑的生态屏障
通过于指挥中心人员交流,我们令人惊叹的是,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依靠自然净化之力。指挥中心人员介绍:“水库内的鱼、水草和植物构成天然净化系统,坝上并无人工净水设施。”一类水的稳定达标,正是生态自愈能力与智慧监测体系协同作用的最佳证明。
从卫星遥感织就的“天网”,到深入地下管网的“机器人医生”,再到日夜巡护的综合执法队伍,丹江口水库以“1336”智慧体系织就立体防护网。这不仅是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典范,更是十堰人民为“北方水井”清澈奔流所立下的无声誓言——一泓清水的北上之路,正在智慧与决心的守护下,绵延不绝。
2025年7月15日, 为深入探寻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 的 “ 两路 ” 精神内涵,汲取奋进力量,长安大学 “ 擎两路薪火探雪域通衢 · 聚川藏红韵颂天路新篇 ”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 成都市 专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5三下乡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爱国主义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7月20日至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爱国主义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临潼区华清池景区及周边社区开展了为
长安大学学子高原攻关 “智慧天路” 数字技术破解冻土施工难题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G109国道旁,无人机群精准盘旋采集地形数据,长安大学司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西藏天路工程师紧盯屏幕,实时分析沥青路面施工参数。这场跨越校企的联合攻坚,正推动
陕西大学生网讯 (通讯员 高琳娜、涂梦蕊、杨子依)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神木头村活动基地里,“红烛耀心·青马筑爱”儿童成长训练营正在火热开展中。陕西师范大学“青烛助航”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投入新的课程,这场七彩假期的成长之旅,正以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贺文卓) 红色基因粽香浓 8月10日中午,暑气蒸腾着前青塘村的土地, 前 青塘 九年制学校 的孩子们 与 长安大学“渭水 启 航 , 绘梦青塘”实践队的 实践队员们 脚步轻快地走向那座承载着村庄厚重记忆的乡贤馆。这次 的 行走,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