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技温暖“银发生活”?智慧养老在基层如何落地生根?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西部地区老年人数字融入调研团走进西安市秦陵社区,以青年视角解码社区养老的“幸福密码”。通过深度访谈社区工作者、陪伴式交流倾听老人心声、亲身参与智慧服务场景,这支大学生队伍通过行动解码“小社区”里科技赋能养老的“大文章”,见证政策温度、科技力量与人文关怀在基层的生动融合。
秦陵科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老人日常“打卡” 的生活圈。踏入这里,助餐点、健身房、图书室、书画活动室一应俱全,日均服务超 50 位老人。社区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以“贴近需求、便捷可达”为原则规划功能区。健身房器材齐备,种类繁多;图书室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社区已成为老人社交的重要“根据地”,书画笔会、健身活动、棋类对弈等接连不断,欢声笑语冲淡了孤独。
图为社区老年正在进行乒乓球比赛 通讯员
在西安市养老设施建设政策的强力赋能下,这些空间更显温度。社区积极争取补贴,从硬件改造到服务配套,将政策“条文”转化为老人“触手可及的幸福”。调研团成员们看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以“适老化、有温情”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嵌入老人的日常。
“手机一键购物,视频打破阻隔”,秦陵社区老人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场景,打破 “老人与科技绝缘” 的刻板印象。社区借力西安市智慧养老政策,特别设立 “数字助老站”,社工与志愿者在此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手机。社区78岁的张奶奶高兴的向调研队展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自己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复杂”的操作技巧,现在每天足不出户就能和自己的老朋友打视频,聊家常。
图为社区老人向调研团成员展示自己熟练的手机操作
调研团成员亲身参与教学,深刻感受到:秦陵社区的智慧养老实践,是一场精妙的“加减法”。技术做“加法”,叠加服务,让求助响应缩短至15分钟,助餐更高效;操作做“减法”,界面字体放大、步骤压缩,只为适配老人的“慢节奏”。这正是“智创未来”在养老领域的生动体现——让创新科技真正俯身服务人的需求,让技术“弯下腰”适配老人的“慢节奏”。
青春共鸣:读懂银发“心头盼”
在社区访谈室,调研队员围坐倾听老人心声:李爷爷念叨助餐点的热乎饭菜,张奶奶点赞社区的手机教学。这些细碎的“满意”,源自社区服务对 “痛点” 的精准破解。助餐补贴让每餐实惠,文娱活动填补精神空白。青春视角与银发需求在此产生强烈共鸣。
调研队员们发现,养老服务的“细枝末节”,恰是老人生活的“头等大事”。社区工作者以政策为纲,从智能设备操作教学到节日关怀活动,把西安市养老服务提质政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行动。这种“政策-服务-需求”的闭环,让调研队明白:养老不是单一的 “给予”,而是双向的 “共鸣”——青春力量唯有俯身倾听,读懂老人的“所需所盼”,创新的智慧与政策的温度才能真正“接住”银发生活的重量。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社区老人访谈结束后合影留念
走出秦陵社区,调研团对“基层养老实践”有了更深感悟。正如队员们在心得中写道: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智”在创新政策框架,“成”于社区扎实落地,“暖”于人心深切共鸣。当青年学子以“观察者”和“参与者”身份融入其中,看到的是“小社区”里的“大智慧”。未来,需要更多青春力量投身基层沃土,让政策的温度、科技的力量、人文的关怀持续深耕,让“智创未来”的成果惠及更多长者,让“老有所养”的幸福日常触手可及。这,正是青年一代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展现的智慧与担当。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