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古树名木调研队于2025年8月11日深入杨凌区毕公村、秦丰村和大寨村,开展古树名木专项调研实践活动。调研队由孙朝阳同学带队,熊鸿、杨审言等10名同学参加,聚焦村落中的一级和特级古树,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踏勘、问卷调研等方式,系统挖掘古树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民俗记忆,赋能乡村文化传承。
图1 实践团在毕公村合影
一、 毕公寻迹:皂荚铭刻将门史
调研实践队首先来到毕公村,这里拥有两棵珍贵的一级古树。队员们首先与村支书、资深护林员及熟稔村史的多位村民展开面对面深度访谈。在与马氏联谊会管理员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这株千年皂荚相传为汉代名将马援所亲手栽植,历经千年风霜,已成为维系海内外马氏宗亲血脉深情的重要纽带和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符号,承载着厚重的家族记忆与认同。调研访谈结束后,队员们向村民发放杨凌区古树名木文化认知调查问卷,并围绕两株古树的知晓度、文化价值认知及保护建议进行细致询问与记录。团队在毕公村完成了大量一手访谈记录,并回收了多份有效问卷,特别是关于这两棵古树文化价值认知的宝贵数据。
图2 实践队员与马氏联谊会管理员访谈
二、 秦丰探俗:古树深蕴农耕魂
离开毕公村,调研队赶往秦丰村对另一棵一级古树进行调研。通过访谈了解到古树的故事,相传商末姜子牙曾在此树下研习治国之道,后村民建庙纪念。该树历经战火仍枝繁叶茂,成为见证村庄六千年农耕文明的“绿色地标”。近些年,施工队欲拆破庙,为首者突然高烧不退,众人停工。现在村民对于古树的敬畏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乡村振兴中“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注脚。
图3 队员与秦丰村村民访谈
三、 大寨共仰:古槐系结乡民魂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拥有特级古树的大寨村。面对这棵更具历史厚重感的“活化石”,队员们不仅进行了访谈,与村中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入交流,更着重探寻这棵特级古树所承载的更为独特和深厚的社区记忆与集体情感。村书记表示,这棵古槐是周围几个村子的人共同的神树,逢年过节便会挂上红布条来祈福。一位大爷更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段神秘往事:“早些年,真有不信邪的后生捡了掉落的槐树枝回家烧火,结果没两天就莫名其妙病倒了。打那以后,再没人敢对老槐树不敬了,大伙儿心里都存着份敬畏”。古树情怀深深植根于村民精神世界成为联结多个村落情感与信仰的神圣纽带。在大寨村实践团也发放了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收。
图4 队员与大寨村委会进行访谈
图5 实践队员查看古槐状况
调研结束,队员们满载而归。孙朝阳同学在返程途中感慨道:“走进村落,贴近古树,聆听乡亲们讲述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我们才真正触摸到古树作为‘活态遗产’的温度。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乡村历史与文化的根脉。”熊鸿同学补充说:“村民们眼神中对古树的敬畏与深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这些‘绿色古董’的紧迫性和文化价值。每一次访谈,都像在解读一本刻在年轮上的乡土文化密码。”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深入田间地头、扎根乡村一线,用实际行动探寻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基因。此次毕公、秦丰、大寨三村的深度走访,不仅收集了丰富详实的历史典故与民俗素材,更拉近了学子与乡村、与乡土文化的距离。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倾听感悟乡情,为系统整理杨凌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保护与传播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青春智慧。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