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命薪火,在沉浸式学习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推开八路军 120 师指挥部旧址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斑驳的土墙上,弹痕与标语依稀可辨;墙角的八仙桌旁,仿佛仍能看见将领们彻夜研讨战局的身影;挂在墙上的旧军帽,帽檐的磨损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奔波。这些简朴却厚重的陈设,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将 1937 年那个风雨如晦的秋天娓娓道来 —— 正是在这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 120 师将士们誓师出征,踏上抗击日寇的征程。
实践团成员围坐在旧址的庭院中,一场 “英雄故事会” 悄然展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张鑫阳同学讲述的 “独臂将军” 贺炳炎率部肉搏战的故事,让在场者眼眶发热;王心怡分享的战地医护人员冒着炮火抢救伤员的事迹,让 “医者仁心” 与 “家国大义” 在历史中重叠。一个个名字或许未曾镌刻在丰碑上,但他们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在危难时迸发的勇气,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原来课本里的‘艰苦卓绝’,是真的有人用血肉之躯去践行。” 一位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今天国难当头,为了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上灰衣服,戴上白帽徽。别看我们外表是白的,可心里是红的,永远是红的!” 当王心怡与张鑫阳举起右拳,重温 120 师将士当年的誓师词时,掷地有声的誓言仿佛刺破了时空屏障。阳光穿过庭院的老槐树,洒在同学们年轻的脸庞上,与旧址墙上 “团结抗战” 的标语交相辉映,让人恍惚看见八十多年前,那群和他们年纪相仿的青年,正是带着这样的赤诚奔赴疆场。
随后,实践团成员齐声诵读《论持久战》节选。“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远见,在字里行间闪耀着穿越时代的光芒。“以前觉得这是遥远的理论,今天站在这里才懂,这每一句话都浸透着对民族的深情与信心。” 成员李哲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共鸣:抗战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绝境中不低头的坚韧,是迷雾中辨方向的智慧,更是代代相传的 “心向光明、步履不停” 的力量。
“站在誓师旧址,仿佛能听到当年将士们的呐喊。” 在旧址的石碾旁,一场关于 “历史与青年责任” 的讨论热烈展开。张鑫阳的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他们当年为民族独立而战,我们今天该为民族复兴做些什么?”“作为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工业抗战’的精神,是不是也意味着要在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将历史的感悟与专业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让红色教育有了更具体的落脚点。
当日的活动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主题签名环节推向高潮。红色横幅前,同学们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有的字迹刚劲如剑,似在复刻先辈的刚毅;有的笔画饱满有力,透着新时代青年的自信。这些名字或许稚嫩,却代表着一份承诺 —— 让历史的记忆不褪色,让精神的火种永相传。
离开旧址时,夕阳为青砖黛瓦镀上金边。此次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 “充电”,更是一场精神世界的 “补钙”。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在红色圣地汲取的力量,在课堂上深耕专业,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让 “工业抗战” 中蕴含的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 “匠心”,转化为新时代青年建设强国的 “行动力”。
从富平的红色土地出发,这群青年正以青春之名宣誓:铭记来时路,不负少年时,让革命先辈用热血浇灌的理想之花,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在响应国家边疆民生与交通战略,破解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瓶颈,2025年8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实践团启程前往川藏公路,开展沿线服务站设施优化调研。团队 依托专业北京, 从成都平原启程,沿国道318一路西行,深入新津、浦江石像、天全、泸定、折
高原驿站,民生纽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学子深入雪域高原,为川藏公路服务站升级注入专业智慧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邓科 刘艺柔)在响应国家边疆民生与交通发展战略,破解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瓶颈的号召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天路驿
2025年8月9号至8月16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团的7名同学前往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了暑假 “三下乡” 实践活动。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来了解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位
6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以“胶东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精神传承”为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本次实践团队由学子王子豪担任领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