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命薪火,在沉浸式学习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推开八路军 120 师指挥部旧址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斑驳的土墙上,弹痕与标语依稀可辨;墙角的八仙桌旁,仿佛仍能看见将领们彻夜研讨战局的身影;挂在墙上的旧军帽,帽檐的磨损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奔波。这些简朴却厚重的陈设,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将 1937 年那个风雨如晦的秋天娓娓道来 —— 正是在这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 120 师将士们誓师出征,踏上抗击日寇的征程。
实践团成员围坐在旧址的庭院中,一场 “英雄故事会” 悄然展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张鑫阳同学讲述的 “独臂将军” 贺炳炎率部肉搏战的故事,让在场者眼眶发热;王心怡分享的战地医护人员冒着炮火抢救伤员的事迹,让 “医者仁心” 与 “家国大义” 在历史中重叠。一个个名字或许未曾镌刻在丰碑上,但他们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在危难时迸发的勇气,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原来课本里的‘艰苦卓绝’,是真的有人用血肉之躯去践行。” 一位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今天国难当头,为了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上灰衣服,戴上白帽徽。别看我们外表是白的,可心里是红的,永远是红的!” 当王心怡与张鑫阳举起右拳,重温 120 师将士当年的誓师词时,掷地有声的誓言仿佛刺破了时空屏障。阳光穿过庭院的老槐树,洒在同学们年轻的脸庞上,与旧址墙上 “团结抗战” 的标语交相辉映,让人恍惚看见八十多年前,那群和他们年纪相仿的青年,正是带着这样的赤诚奔赴疆场。
随后,实践团成员齐声诵读《论持久战》节选。“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远见,在字里行间闪耀着穿越时代的光芒。“以前觉得这是遥远的理论,今天站在这里才懂,这每一句话都浸透着对民族的深情与信心。” 成员李哲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共鸣:抗战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绝境中不低头的坚韧,是迷雾中辨方向的智慧,更是代代相传的 “心向光明、步履不停” 的力量。
“站在誓师旧址,仿佛能听到当年将士们的呐喊。” 在旧址的石碾旁,一场关于 “历史与青年责任” 的讨论热烈展开。张鑫阳的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他们当年为民族独立而战,我们今天该为民族复兴做些什么?”“作为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工业抗战’的精神,是不是也意味着要在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将历史的感悟与专业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让红色教育有了更具体的落脚点。
当日的活动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主题签名环节推向高潮。红色横幅前,同学们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有的字迹刚劲如剑,似在复刻先辈的刚毅;有的笔画饱满有力,透着新时代青年的自信。这些名字或许稚嫩,却代表着一份承诺 —— 让历史的记忆不褪色,让精神的火种永相传。
离开旧址时,夕阳为青砖黛瓦镀上金边。此次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 “充电”,更是一场精神世界的 “补钙”。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在红色圣地汲取的力量,在课堂上深耕专业,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让 “工业抗战” 中蕴含的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 “匠心”,转化为新时代青年建设强国的 “行动力”。
从富平的红色土地出发,这群青年正以青春之名宣誓:铭记来时路,不负少年时,让革命先辈用热血浇灌的理想之花,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
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