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探访非耕地设施农业:麦积木耳的致富振兴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5-08-15 浏览: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前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走进利桥镇木耳产业园,探寻非耕地设施农业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非耕地+设施农业”:破解土地瓶颈的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但土地资源约束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麦积区地处陇东南,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适宜食用菌生长。近年来,麦积区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培育食用菌产业,通过联动结合非耕地设施农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集约化种植。“截至目前,利桥镇木耳产业园建成木耳大棚494座,其中种植大棚有417座,晾晒大棚77座。”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向调研团介绍。麦积区的探索,充分利用了非耕地来发展设施农业,为西北干旱山区破解“地少、水缺、效益低”的农业困境提供了样本。

图片1.png

图为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介绍麦积区食用菌产业概况。 毛子龙 供图

图片7.png

图为调研团成员近距离观察菌棒。 毛子龙 供图

“科技赋能+三产融合”:木耳产业的转型升级

园区采用大棚吊袋栽培、露地摆棒栽培技术,先后培育了“利桥”“红崖河”等木耳品牌,培育出的木耳色泽黑褐、肉质肥厚有弹性、味道鲜美,销往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张主任说,“我们还积极与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适宜品种筛选,接下来我们将推广木耳优质菌种和现代化种植技术。”

图片2.png

图为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与米队长讲解技术与销路。 毛子龙 供图

除了种植,木耳加工品使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放大了效益。鲜木耳经过清洗、烘干、分选后,被制成即食木耳脆片、木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我们和高校合作研发了多种深加工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供不应求咧。”利桥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米彦荣队长笑着说。同时,木耳产业与乡村旅游擦出火花,游客可体验采摘、参与木耳宴烹饪,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

图片3.png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产品的合影。 于超奇 供图

“产业振兴+生态循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

在麦积区,木耳产业已成为家门口的“致富密码”。经张主任介绍,2024年利桥镇木耳产业园产值达2549万元,为8个村集体经济分红40万元。同时,产业园吸纳了460名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创劳务收入639万元。村民王姐笑着说:“以前为了照顾家里老人小孩,自己在家没收入,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现在在村里就能工作有收入。”种植木耳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图片4.png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村民交流。 毛子龙 供图

在利桥镇的调研过程中,一个细节令调研团印象深刻:菌棚旁的荒坡上,新栽的松树苗已有一人高。随行的基地技术员说:“这些树苗用的是菌渣肥料,长势比普通地块快一倍。”木耳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菌渣,经过科学处理变为有机肥料,既减少了废弃物污染,又提升了林木生长效率,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最大化。这种“以废为宝”的模式,不仅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调研队成员王培轲感慨道:“小木耳和大产业的发展,小木耳与大生态的共生,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图片5.png

图为调研团队与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和米队长合影。 毛子龙 供图

盛夏时节,基地里一排排现代化菌棚整齐排列,菌棒上朵朵黑木耳如花瓣般绽放,空气中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清香。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晾晒、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耳农们的辛勤劳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


责任编辑:严冰冰
相关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 2503 团支部开展多馆联动红色革命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 2503 团支部开展多馆联动红色革命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深耕产学研融合,砥砺创新新征程

深耕产学研融合,砥砺创新新征程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③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③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①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①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