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拂过层层堆叠的丝绸,当目光撞上金箔勾勒的纹样,时间仿佛在山西长治堆锦博物馆的展厅里凝固。我们的三下乡队员于2025年7月21日踏上这片浸润着晋商文化的土地,在指尖翻飞的非遗技艺里,读懂了山西人藏在丝绸褶皱里的浪漫与坚守。
实践队员欣赏馆内展品
长治堆锦,又称“上党堆锦”,是山西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不同于刺绣的针线穿梭,堆锦更像“立体的绘画”——工匠们将彩色丝绸剪成形态各异的碎片,经熨烫、堆砌、粘贴,让平面的绸缎“站”起来。展厅里一幅《八仙过海》尤其令人惊叹:吕洞宾的拂尘飘着银丝,何仙姑的花篮缀着珍珠,近看是丝绸的细腻光泽,远观却有油画般的立体层次。
博物馆的角落藏着一间“堆锦实验室”,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尝试用堆锦技艺做现代文创:手机壳上的堆锦猫咪、书签上的堆锦山水,精美的堆锦摆件。“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负责创新研发的老师指着墙上的订单,“去年我们和汉服店合作的堆锦发簪,一下子卖出去两千多个。”队员们看着那些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忽然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跟着时代“生长”的生命。
实践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这手艺,得耐住性子。”堆锦传承人给队员们演示时,枯瘦的手指捏着比指甲盖还小的丝绸碎片,在绷好的画板上调整许久。从选料、染色到剪贴、堆砌,一件简单的堆锦小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复杂的大幅作品更是需要团队协作数月。
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离开时,夕阳透过博物馆的雕花窗棂,给展厅里的堆锦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些堆叠的丝绸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里轻轻晃动。原来山西的“厚重”不止在古城墙和老陈醋里,还在这些能被触摸、能被感知的丝绸褶皱里——它是晋人对生活的热爱,是手艺里的“慢慢来”,更是代代相传的“不服输”。
所谓非遗,不过是一群人把热爱的事,做了一辈子;所谓传承,不过是后来者接过那把剪刀时,眼里闪着同样的光。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