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8月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6省8市开展“三下乡”活动。该团队在杭州、嘉兴、苏州、上海、成都等地进行了以学习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 1团队合照1
图 2团队合照2
调研组在杭州与嘉兴考察,重点关注生态修复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杭州江洋畈、西溪湿地通过生态修复,使淤泥滩涂恢复生机,展示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路径。太子湾公园、杭州植物园的植物配置,以及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城市空间活态营造的实践。
良渚古城遗址的“水城共融”理念展现了先民的生态智慧。杭州国家版本馆将现代建筑融入山水环境,延续了传统文化脉络。嘉兴乌镇的“枕水而居”格局,是江南水乡诗意栖居的活态典范。这些实践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 3西溪湿地
图 4良渚古城遗址
图 5乌镇
在苏州与上海,调研组关注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苏州拙政园、狮子林通过精细化修复、生态水体净化和客流限制等措施,在旅游开发与原貌保护间取得平衡。苏州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活化文物展示,增强了公众参与。
上海外滩历史建筑群通过结构加固与功能活化(如老银行改造为文化空间),在保留风貌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功能。苏沪经验表明,保护需要政府、专家与社区协作,在创新中实现生态与人文的永续共生。
图 6拙政园
图 7狮子林
图 8苏州博物馆模型
调研组深入成都街巷与蜀河古镇,观察遗产保护的活态实践。成都玉林路在更新中尊重原生肌理,促进老街区市井文化与新业态共生。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依托自然环境展示文物,体现了文化与生态的和谐。
水井坊博物馆延续传统酿酒工艺,是“活态工业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案例。蜀河古镇保存了黄州会馆、杨泗庙等历史建筑及骡马古道遗迹,其汉江畔的“小汉口”风貌,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共同塑造的遗产价值。
图 9玉林颂
图 10水井坊博物馆
图 11麓湖漂浮总部
为期二十天的调研表明,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不能脱离实际。有效的守护方式在于将历史文脉融入当代生活,使生态基底持续服务社会,并通过活态传承与创新延续先民智慧。杭州湿地的生态修复、苏州园林的保护平衡策略以及成都街巷的市井融合实践,均为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撰写人:张丹妮 袁一丹 刘仪婷
摄影人:袁一丹 张丹妮 李瑾珂
在响应国家边疆民生与交通战略,破解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瓶颈,2025年8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实践团启程前往川藏公路,开展沿线服务站设施优化调研。团队 依托专业北京, 从成都平原启程,沿国道318一路西行,深入新津、浦江石像、天全、泸定、折
高原驿站,民生纽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学子深入雪域高原,为川藏公路服务站升级注入专业智慧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邓科 刘艺柔)在响应国家边疆民生与交通发展战略,破解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瓶颈的号召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天路驿
2025年8月9号至8月16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团的7名同学前往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了暑假 “三下乡” 实践活动。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来了解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位
6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以“胶东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精神传承”为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本次实践团队由学子王子豪担任领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