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千年之光,撷非遗之珍
——西安建大实践团点燃新疆文化传承火种
作者:冯珂欣 谢澜绮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深入挖掘丝路文化,2025年7月23日至2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探丝路非遗,传中华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1人,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以创新模式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技艺学习与社区推广活动。几天的实地调研中,团队聚焦艾德莱斯绸、模戳印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博物馆+工坊+社区”融合路径,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机制,为中华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工匠技艺、推广数字宣传片,收获居民热烈反响。
走进博物馆:解码丝路文化的千年密码
实践团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的参观开启对非遗历史根脉的深度解码。23日至24日,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驻足“古代丝绸之路”展厅,仔细记录唐代文书、民族服饰等文物,捕捉中原绣工与西域纹饰的生动交融。队员(贾奥雪)激动道:“新疆非遗展真是一堂活历史课!十二木卡姆的韵律带我穿越到古代丝路,玛纳斯的史诗与艾德莱斯绸的绚丽,不只是老物件儿,更鲜活地讲述着文化对话的故事。”通过博物馆调研,团队梳理了新疆非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学术基础,同时增强了队员们对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责任感。
探访工坊:匠心技艺里的青春对话
25日,团队转战非遗手工作坊,亲身体验艾德莱斯绸的制作魅力。在传承人指导下,学生们学习染料提取与图案编织。团队尝试创新实践,结合环保理念,制作中草药包作为便携载体,让非遗“走出博物馆”,从而变为生活实用品。某同学感慨:“这不仅是手艺课,更是设计启示。我们用手机视频记录每个步骤,计划推出微课,帮更多人欣赏艾德莱斯绸。”这一举措,以绿色设计赋能非遗创新,展示西建大学子的务实创造力。
大巴扎体验:解锁“非遗+旅游”的活力密码
26日,实践团走进国际大巴扎,在游客喧嚣中寻找非遗技艺的鲜活脉搏。成员采访模戳印花传人古丽大姐,亲身操作织布机,学习“4-3-2-1”踏板节奏和梭子穿梭技巧。在体验馆,他们蘸墨拓印凸版花纹,素雅白布顿时添上民族印记。“上手才知道不易!”队员(梁梦茹)笑说:“织布时手忙脚乱,印花一劲儿糊花。”团队还创新探索“非遗+旅游”融合:观摩特色歌舞表演,在“艾尼江乐器”店敲击热瓦普(一种弹拨乐器),录制交互视频素材。这些一手资料将转化为文创设计原型,助力非遗焕发现代温度。
社区课堂:文化传承的薪火相传
在实践尾声之际,团队走进新市区某社区,通过“非遗小课堂”实现从调研到推广的跨越。团队以PPT动画展示新疆非遗故事,配合模戳印花体验摊,居民争相拓印蝴蝶花纹。一位维吾尔族阿姨感慨:“年轻人这样爱我们的文化,真好!”团队创新推出“高校-社区”合作模式:发放学生设计的非遗主题明信片,建立微信群延续交流。
从博物馆到社区,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让千年非遗焕新机。实践团成员们体验了工坊产出的30件艾德莱丝绸,社区课堂也覆盖200名居民。团队计划通过论文和视频等形式,为省级平台提供创新案例。青年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活态传承的火种。正如带队老师所言:“这趟‘三下乡’,西建大学子用行动诠释:文化根脉的守护,需从书本走出,扎入大地。”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