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外学子三下乡:对话二人台传承人,听见泥土里的千里乡音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5-08-21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落实习总书记讲话,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于2025年7月18日在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与府谷二人台非遗传承人刘美兰老师进行对话。

         二人台最初是百姓自娱自乐的‘打坐腔’,明朝末年,河曲民歌小调在田间地头传唱,清咸丰年间吸收了秧歌、高跷、旱情、道情等元素,逐渐有了角色和舞蹈动作。到了清同治年间,‘走西口’的百姓将它带到口外,融合内蒙古民歌和戏剧化妆,才成为了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刘美兰特别强调,府谷二人台的灵魂在于“韵味”——方言的韵律、曲调的跌宕、题材的鲜活,无一不烙印着陕北百姓的生活印记,细腻展现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比如《五哥放羊》里唱‘正月里来正月正’,用的就是地道的府谷方言,如果换成普通话,二人台的韵味就全变了,”在刘美兰看来,方言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文化认同的载体,“守护二人台,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李梦11.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刘美兰老师 陈静涵供图

         刘美兰出生于山西河曲县的农民家庭,山西河曲是一个戏曲氛围特别浓厚的地区,在这里,刘美兰对戏曲的热爱逐渐滋生在20世纪末,受到政策支持,刘美兰从农民成为府谷文化馆特聘演员,从此扎根陕北,将半生心血倾注于二人台的传承。

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中,令刘美兰感受最深的便是府谷二人台与百姓生活的密切联系。府谷二人台”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既起源于民间沃土,又始终服务于群众。近些年刘美兰深入学校和社区进行二人台文化的传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下至四五岁的娃娃,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二人台文化的学习中。“尤其是小孩子们特别喜欢我,一见面就把我团团围住。”刘美兰笑意盈盈的补充道。

李梦12.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刘美兰老师合影 陈静涵供图

尽管二人台深受群众喜爱,但其传承仍面临现实困境。刘美兰坦言,专业化转型是首要难题。过去是业余模式,谁都能演;现在需要专业分工,唱念做打都要精,但人才储备远远不够。更严峻的是年龄限制导致团队更新换代困难。此外,市场冲击也不容忽视。在短视频和流行文化的夹击下,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面对困境,刘美兰及其他传承人选择“从娃娃抓起”,将府谷二人台与美育教学相融合。作为2008年第一批非遗文化的省级传承人,刘美兰在2013年进入校园普及,负责五个学校内二人台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特色与民间艺术,教授传统唱腔,保留地方文化韵味和记忆。

作为传承人,刘美兰对青少年寄予厚望。“非遗不是老古董,它是活着的文化,”她呼吁年轻人主动了解二人台,甚至尝试创作,刘美兰认为在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现在,可以通过短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二人台,让更多人看到它的魅力。她特别提到,府谷的非遗资源丰富,除二人台外,还有剪纸、民歌等瑰宝。希望青少年能树立文化自信,参与非遗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去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在采访的末尾,刘美兰即兴演奏了二人台经典片段。悠扬的歌声带我们回忆着二人台的发展史,从田间地头到现代舞台,从地方小戏到国家级非遗,府谷二人台的传承之路,既是一部民间艺术的生存史,更是一曲文化自信的赞歌。而在这发展历程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在守护根脉中开新枝,在拥抱时代中永葆生机。


责任编辑:李梦 王迪 李佳阳
相关文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开展 “到延安去”资助育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开展 “到延安去”资助育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