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上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队走进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实践调研。队员们带着专业仪器与农业知识,穿梭于连片的冷棚之间,在番茄间探寻农业生产的奥秘,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冷棚里的“生长密码”:科学监测护番茄青苗
清晨的阳光透过冷棚薄膜,洒在翠绿的番茄青苗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实践队员们背着便携式环境监测仪、手持叶片营养测定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番茄青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株高、茎粗、叶片数,甚至每片叶的叶绿素含量,都能反映它的生长状态。”队员宋家瑜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身边的农户讲解。
除了植株本身,队员们还重点监测冷棚内的微环境。他们在棚内不同位置布设传感器,实时记录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番茄青苗最适宜的日间温度是25-28℃,夜间不能低于15℃,如果湿度超过80%,就容易引发晚疫病。”指导老师丁教授在现场指导时强调,“这些数据能帮农户精准调控棚内环境,让青苗‘住得舒服、长得健壮’。”。
![]()
田垄间的“技术课堂”:青春智慧传农技
“以前青苗发黄、长不壮,我只能凭经验瞎折腾。” 种植户张大爷指着棚内翠绿的番茄青苗,语气里满是感激,“队员们测了土壤,说盐分积多了,还教我单干整枝、精准施肥,才一周,叶子就绿得发亮,茎秆也硬实了!” 走进棚内,湿润的空气裹挟着番茄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地面铺着黑色地膜,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田垄间预留的通道方便农户走动与农事操作,两侧悬挂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显示数据,红色数字在屏幕上跳动,记录着棚内 25-28℃的日间适宜温度与 70% 左右的湿度。
“课本里的知识,到了田间才有了温度。” 队长慕盈盈擦着汗笑道,“刚开始说专业术语农户听不懂,我们就编顺口溜教学,看着青苗变好、农户满意,再累都值!
![]()
温感下的 “田间课堂”:智慧大棚养番茄
连片的冷棚如银色长龙般铺展,成为当地番茄种植的 “绿色温室”。这些冷棚多采用钢结构骨架搭配透光性强的 PO 膜搭建,棚体高度约 3 米,长度 50-80 米不等,既保留了自然光照的优势,又能通过棚膜调节温度与湿度,为番茄青苗营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冷棚的 “智慧” 还体现在细节处:部分棚内加装了补光灯,应对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问题;滴灌管道沿着田垄铺设,水流精准滴入番茄根系附近,既节约用水,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如今,这些冷棚不仅是番茄青苗的 “庇护所”,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队开展科技助农的 “田间实验室”,队员们在这里监测数据、指导农技,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泥土,助力农户种出高品质番茄。
![]()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跟踪番茄的生长情况,在开花坐果期再次开展监测指导,用专业知识全程护航番茄生产。而这段在冷棚里的实践经历,也将成为队员们青春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激励他们继续扎根农业、服务三农,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绚丽绽放。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