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上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队走进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实践调研。队员们带着专业仪器与农业知识,穿梭于连片的冷棚之间,在番茄间探寻农业生产的奥秘,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冷棚里的“生长密码”:科学监测护番茄青苗
清晨的阳光透过冷棚薄膜,洒在翠绿的番茄青苗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实践队员们背着便携式环境监测仪、手持叶片营养测定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番茄青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株高、茎粗、叶片数,甚至每片叶的叶绿素含量,都能反映它的生长状态。”队员宋家瑜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身边的农户讲解。
除了植株本身,队员们还重点监测冷棚内的微环境。他们在棚内不同位置布设传感器,实时记录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番茄青苗最适宜的日间温度是25-28℃,夜间不能低于15℃,如果湿度超过80%,就容易引发晚疫病。”指导老师丁教授在现场指导时强调,“这些数据能帮农户精准调控棚内环境,让青苗‘住得舒服、长得健壮’。”。
田垄间的“技术课堂”:青春智慧传农技
“以前青苗发黄、长不壮,我只能凭经验瞎折腾。” 种植户张大爷指着棚内翠绿的番茄青苗,语气里满是感激,“队员们测了土壤,说盐分积多了,还教我单干整枝、精准施肥,才一周,叶子就绿得发亮,茎秆也硬实了!” 走进棚内,湿润的空气裹挟着番茄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地面铺着黑色地膜,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田垄间预留的通道方便农户走动与农事操作,两侧悬挂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显示数据,红色数字在屏幕上跳动,记录着棚内 25-28℃的日间适宜温度与 70% 左右的湿度。
“课本里的知识,到了田间才有了温度。” 队长慕盈盈擦着汗笑道,“刚开始说专业术语农户听不懂,我们就编顺口溜教学,看着青苗变好、农户满意,再累都值!
温感下的 “田间课堂”:智慧大棚养番茄
连片的冷棚如银色长龙般铺展,成为当地番茄种植的 “绿色温室”。这些冷棚多采用钢结构骨架搭配透光性强的 PO 膜搭建,棚体高度约 3 米,长度 50-80 米不等,既保留了自然光照的优势,又能通过棚膜调节温度与湿度,为番茄青苗营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冷棚的 “智慧” 还体现在细节处:部分棚内加装了补光灯,应对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问题;滴灌管道沿着田垄铺设,水流精准滴入番茄根系附近,既节约用水,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如今,这些冷棚不仅是番茄青苗的 “庇护所”,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队开展科技助农的 “田间实验室”,队员们在这里监测数据、指导农技,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泥土,助力农户种出高品质番茄。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跟踪番茄的生长情况,在开花坐果期再次开展监测指导,用专业知识全程护航番茄生产。而这段在冷棚里的实践经历,也将成为队员们青春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激励他们继续扎根农业、服务三农,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绚丽绽放。
为探索水利工程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助力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8月23日,长安大学赴河南三门峡“崤函乡野振兴行·助农兴业青春力”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三门峡大坝开展实践调研,深入挖掘水利工程在灌溉、生态、产业联动等方面对区域发展的赋能路径。 在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鼓励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切实将理论学习与基层实践相结合。8月18日至23日,长安大学赴河南三门峡“崤函乡野振兴行·助农兴业青春力” 暑
2025年8月上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队走进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实践调研。队员们带着专业仪器与农业知识,穿梭于连片的冷棚之间,在番茄间探寻农业生产的奥秘,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冷棚里的“生长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受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与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7月22日,长安大学“多彩民族伊犁情·绿电赋能丝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在伊犁开展系列活动,先后走进红石榴社区参观铸牢中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教育振兴号召,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长安大学赴河南宜阳“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量”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洛阳市宜阳县樊村镇,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趣味授课活动,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知识盛宴。 图 1有趣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