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以语为桥连乡野,同心共筑振兴梦——陕西理工大学聚力推普·声动乡野实践团赴南郑区开展实践活动

陕西理工大学 2025-08-25 浏览:

7月11日,陕西理工大学聚力推普·声动乡野实践团前往汉中市南郑区两河镇,开展为期6天的普通话推广与调研活动,在这里书写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支由师生组成的青春力量深入田间地头与乡村课堂,以调研为基、以实践为桥,在秦巴山区书写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以普通话推广为支点,探寻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乡村发展的新可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中,架起一座连通乡土与时代的“心桥”

方音为根 普语为翼

在三门村小学,实践团以“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为起点,将拼音教学转化为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成员们带领孩子们从《三字经》的启蒙诵读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咏唱,用标准普通话串联中华文脉。此外,实践团运用“柔性推普”策略通过绕口令擂台赛、方言与普通话“互译游戏”、情景剧排练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自然接纳普通话。一位扎着小辫的女孩在课间坦言:“虽然和同学玩说方言更顺口,但老师的普通话也很好听,我们都想学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替代乡音,而是让孩子们在守护方言根脉的同时,也能自信运用普通话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37af56bda4829f1197f321c257b72c6.png

554fec1a7d53d6d5cbcdf18b8622baa.png

图为孩子们的推普课堂

e61fc3417779fc46ee32610a0e0f984.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孩子们做游戏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讲好中国话》节目,孩子们在汇演时自信演绎集体朗诵与绕口令,从羞涩到昂扬的蜕变赢得满堂掌声,清亮童声传遍乡野:“一字一句中国话,千言万语传天下……”

4697a50e1c5a484ae0f07018efb3598.jpg

881d04e54d9bdc03e2450b7ee0ec64a.jpg

图为孩子们排练节目

ef9969d015a5e42508049ec3d44b160.png

图为孩子们的汇演现场

田间译站 破壁增收

穿行于三门村的乡间小径,实践团成员化身“语言翻译官”。菜地里,他们为村民梳理“灌溉”“轮作”等现代农业术语;溪水边,耐心指导大妈用普通话唠家常。他们在访谈中倾听村民真实需求一位年轻母亲的心声令人动容:“娃儿能学好普通话,将来才有走出大山的本领。”普通话不再是“任务”,而成为村民谈生意、迎游客、辅导孙辈的实用工具。同步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村民认为普通话对就业与教育“非常必要”,但近半数坦言使用“困难”——数据背后,是乡土对沟通的迫切渴望与实践团“尊重与引导并重”的回应。

4b9643cc50b1a31d97b07f311a5f305.jpg

2f7f46ef5ae1285575b609685ccccbd.jpg

6f77bcab24b914033d0f37806ed29bd.jpg

e3de1c979484a694bd116943318533b.png

图为实践团走访村民

在采访到南郑区黄官镇的黄关酒厂的负责人何先生时,他坦言,酒厂曾因方言沟通障碍,发展之路步履维艰,“过去酒质再好也难外销,方言让客户难以理解产品优势,销路始终受限。”转机始于普通话直播的尝试,团队从最初的生涩到熟练运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原料、工艺与文化内涵,坚持换来惊人成效:销售额实现数十倍增长。收益激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酒厂规模扩大后,为周边村民提供了酿酒、包装、物流等稳定就业岗位,并拉动了本地高粱、小麦种植,形成良性产业链。全国各地的客户通过直播间感受黄关酒文化。何先生感慨:“方言曾造成隔阂,如今用普通话交流,五湖四海的客户在互动中分享地域文化,酒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梁。”

7c1a2aa1bdcb8f6b8c7e960219f5f7f.jpg

图为实践团采访酒厂负责人何先生

教育筑基 未来有声

三门村中心小学副校长林宝玉的推普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扎根山区二十年的教育者,不仅要求师生坚持课堂普通话,更组建教师团队走村入户教学。表示,孩子们来自周边村落,在家都习惯说方言,语言障碍不仅影响课堂吸收,更局限了他们认知世界的视野,”林校长言语间满是对学童的深情与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学好普通话,孩子们才能有效学习、取得好成绩,未来无论是升学深造、学习技术,还是返乡建设,都能事半功倍。这不仅是教育课题,更是关乎乡村未来的大事。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孩子们插上语言的翅膀,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030a8424ca533498752d60ad1bd3878.jpg

图为实践团采访三门村中心小学林校长

当孩子化身“小老师”教长辈说普通话,当村中老人能顺畅听懂外来游客的问询,语言的“软基建”作用愈发清晰。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是串联乡村振兴各要素的金线:它让人才引进更高效、产业对接更顺畅、文化认同更牢固。活动落幕时孩子们的手写信更让成员们眼眶湿润:“老师,学了普通话,我以后想去大城市读书!”“我会继续练普通话,等你们回来检查!”这些质朴的话语,是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团队成员们所言:“推普之路道阻且长,但每一次耐心的纠音、每一句真诚的鼓励,都在孩子们心田播下种子——方言是根,普通话是桥,两者共同托起乡村振兴的未来。

b9613316441793572b6d36d4fd0101f.png

图为实践团队与师生合影

这场实践,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缩影。从课堂到田间,从孩子到乡亲,实践团以语言为桨,划破城乡隔阂,联通人心。当国家通用语言在乡土沃土扎根,文化交融的繁花终将绽放,乡村发展的硕果必将累累。这座用心构筑的“语言之桥”,正载着个体与时代、乡土与远方的愿景,驶向产业兴、文化荣、民族睦的振兴新岸。


责任编辑:牛徐梦想 刘宗瑜
相关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 2503 团支部开展多馆联动红色革命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 2503 团支部开展多馆联动红色革命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深耕产学研融合,砥砺创新新征程

深耕产学研融合,砥砺创新新征程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③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③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①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镜语乡音·情暖乡梓”①丨人工智能学院三下乡“镜语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