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邮学子深耕作风实践, 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西安邮电大学 2025-08-27 浏览:

近日,西安邮电大学赴陕西西安“入党积极分子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暑期社会实践队,积极投身于一系列聚焦作风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元,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躬行再到精神领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队员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刻感悟优良作风的真谛。他们把这份感悟深深内化于心,转化为思想指引;又切实外化于行,在行动中践行优良作风,以青年之力为作风建设注入新活力。

围坐研讨明分工,拓渠集料筑根基

7月10日至12日,这支专注于作风建设实践活动的团队,有条不紊地迈入前期准备阶段。为保障活动能如预期般顺利开展,成员们多次围坐,开展深入讨论。会议氛围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每位成员的职责分工逐渐清晰明确,如同精密拼图的各个碎片,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为后续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借助网络信息库的海量资源,以及书籍蕴含的深厚知识底蕴,广泛收集与项目紧密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网络上的前沿观点,还是书籍里的经典论述,都被团队成员细心梳理、深入研究。这些丰富的资料,如同坚固基石,为后续活动搭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确保活动开展既有深度又具方向,助力团队在作风建设实践之路上稳健前行。

 

领悟八项规定,培育时代先锋

7月13日,在指导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团队开展了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的集中学习。老师凭借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为队员们细致解读规定要点。学习中,队员们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场景,展开热烈且深入的探讨。大家从会议组织、文件处理,到与各方沟通协作等方面,剖析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影响。通过交流,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八项规定犹如党风政风建设的定海神针,为各项工作提供明确规范与导向。它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净化政治生态,更是确保工作公正、透明,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态,在项目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时刻以八项规定为严格准则。无论是活动策划、资源调配,还是成果展示,都严格遵循规定要求,做到合规严谨,力求活动既符合政策标准,又高效推进,以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精神,推动项目沿着正确、合规、高效的轨道稳健前行。

 

探秘西迁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7月14日,入党积极分子踏入西迁博物馆,一场深度融入式的作风建设学习旅程就此拉开帷幕。馆内,泛黄的手稿静静陈列,那一笔一划间,满是先辈们对理想的执着坚守,尽显坚定信念;斑驳的实物默默伫立,无声诉说着往昔艰苦岁月里,先辈们奋斗的激情与热血;历史影像光影交错,生动重现西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动人瞬间。队员们紧扣“作风建设”这一核心,于珍贵史料中探寻西迁精神蕴含的作风奥秘。他们与讲解员深入交谈,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西迁故事里,深刻体悟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与实践作风。先辈们为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舍弃优渥条件,举校西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忘我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队员。此次博物馆之行,让历史成为作风建设的鲜活教材。入党积极分子们从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坚定作风建设的决心,以先辈为榜样,将西迁精神融入自身,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听西迁故事悟使命,学先辈精神定坐标

7月15日,“西迁之光”辅导员办公室里,洋溢着青春与思考交融的气息,入党积极分子们带着对优良作风建设的探索之心,与辅导员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宣讲人深情讲述着西迁先辈们“舍家为国、扎根西部”的动人篇章,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仿佛将大家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先辈们不顾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战略布局,毅然踏上西迁之路,这份“胸怀大局”的政治担当,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每一位积极分子的心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感。通过这次面对面的深入分享,入党积极分子们把西迁精神的作风内核与日常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他们以这些西迁先辈为榜样,找到了作风建设的方向,校准了前行的坐标,激励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寻迹八办岁月,延续红色基因

7月16日,团队成员走进八路军办事处旧址,踏入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青砖灰瓦之地,仿若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们的奋斗身影悄然相遇。彼时的艰苦环境,未曾磨灭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他们以坚定的信仰为灯塔,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奋勇前行。其坚守信仰的精神谱系,宛如一泓清泉,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队员们深受触动,深刻认识到在当下,应秉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意识,这不仅是对自身成长的严格要求,更是对时代使命的积极回应。“清正廉洁、担当作为”不应只是口号,而要

切实融入思想与行动。这座红色旧址,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力量,成为了队员们淬炼作风、校准初心的生动课堂。在这里,他们汲取精神养分,坚定信念,决心以先辈为楷模,在新时代展现出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新风貌,让红色精神在作风建设中熠熠生辉,续写辉煌。 

学优秀党员风范,传优良作风薪火

7月17日,团队举行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专题学习活动,将目光聚焦于张桂梅、黄文秀等优秀党员。她们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为心中的事业倾尽全力;责任担当面前,毫不退缩,勇挑重担;且始终坚守清正廉洁,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队员们深入研习她们的事迹,在热烈研讨中,深深汲取 “艰苦奋斗、甘守清贫” 的作风养分。张桂梅校长数十年如一日,在贫困山区创办女子高中,生活简朴,却为无数女孩铺就了改变命运的道路。黄文秀放弃城市繁华,投身家乡扶贫事业,一心为民,在基层默默耕耘,直至献出宝贵生命,这正是 “务实为民、真抓实干” 作风内涵的生动诠释。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以这些优秀党员为榜样,以她们为镜鉴,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赓续红色作风血脉,将个人成长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坚定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恳谈西部征程,采撷智慧金果

7月18日,入党积极分子与投身西部计划的学姐学长们围坐一处,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交流盛宴就此开启。学姐学长们深情地分享着自己扎根基层的点点滴滴,那一个个故事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大家的心灵。从走街串巷解决群众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生活的小事难题,到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的宏大具体实践,每一段经历、每一个细节,都深深浸润着“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如同甘甜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队员们沉浸其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经验与智慧,从中深刻领悟到了作风建设的深邃精髓:作风建设从来不是高谈阔论的口号,亦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要在基层一线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摸爬滚打中,以坚定不移的“钉钉子”精神,将“为民服务”的宗旨深植于每一个行动、每一次决策,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优良作风如同鲜艳的旗帜,成为青年成长道路上最鲜明、最耀眼的底色,引领着大家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问卷探知作风理念,调研洞察青春践行

7月19日至20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同时发布网上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作风建设的认识理解与践行。21日至25日,总结参观学习、问卷、访谈及交流合作,整理调查问卷以及访谈记录,总结团队成员心得体会,撰写实践报告。并对总结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整理素材并进行宣传。并且每位成员通过对实践的认识理解与体会,从身边从小事落实优良作风。 

此次实践意义深远,队员们借此深刻领悟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指引。不仅如此,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反思得出的教训,都成为宝贵财富,为后续开展类似活动提供有力借鉴。未来,青年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在优良作风的引领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图文来源:西安邮电大学赴陕西西安“入党积极分子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暑期社会实践队


责任编辑:蜡笔小新
相关文章
西邮学子深耕作风实践, 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西邮学子深耕作风实践, 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 西安邮电大学赴陕西西安“入党积极分子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暑期社会实践队 ,积极投身于一系列聚焦作风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元,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躬行再到精神领悟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队员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刻感悟优良作风的真谛

踏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西北大学“延河星火,

踏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西北大学“延河星火,

踏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西北大学“延河星火,青春纪行”队赴延安开展实践活动 导读: 2025年7月25日至8月1日,西北大学法学院“延河星火,青春纪行”队走进延安,开展为期八天的“三下乡”红色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前往延安

西安交通大学学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Labubu现象背

西安交通大学学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Labubu现象背

2025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44分之1实践小分队” 针对Labubu潮玩的火爆现象展开问卷调研,揭开了这一亚文化符号背后的消费逻辑与经济特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走进乡间,展望未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走进乡间,展望未来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在辅导员王凯指导下,深入白河县月镇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团作为院级普通团队,聚焦“乡村振兴促进”主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凤翔槐北村开展三下乡支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凤翔槐北村开展三下乡支教

2025年7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青槐致远队奔赴宝鸡市凤翔区槐北村,开启了一场以“支教润童心,筑梦向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这支由9名学生组成的队伍,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知识的滋养与温暖的陪伴,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