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非遗麻编·羌汉同心”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如同一缕承载着古老技艺的清风,将略阳大地上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工艺,悄然吹进了略阳县白雀寺中心小学“七彩假期”夏令营的课堂。这场精心策划的活动,聚焦于麻编技艺的生动展示与沉浸体验,我们想通过指尖的触碰与创意的迸发,在孩子们澄澈的心田里,悄然播下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
零距离的草木之约
为了引领孩子们走进麻编的世界,我们悉心准备了略阳麻编工艺的精华所在:带着泥土芬芳与阳光气息的当地特色麻编原材料,记录着手艺温度与时光痕迹的制作半成品,以及凝聚着匠心的精美成品。孩子们亲手触摸这些散发着独特草木清香的工艺品,指尖感受着粗粝又温润的麻线纹理,目光流连于其质朴无华却又灵动美丽的传统花纹。这一场零距离的感官盛宴,将原本抽象的本土非遗项目“略阳麻编”,化为孩子们心中具体而生动的第一印象,唤起了他们天然的好奇与亲近。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孩子们展示麻编作品
童心妙笔绘传承
当孩子们眼中闪烁起对麻编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成员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化身为“小小非遗设计师”。
一方画纸,成为童心驰骋的天地。孩子们尽情挥洒想象力,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心中理想的麻编图样。一张张设计稿,如同破土而出的春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创意:部分在现有成品纹样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融入更具现代感的审美元素;部分则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貌,将熟悉的山水景物勾勒于设计之中。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设计草图,是孩子们对麻编工艺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图为学生们的作品
鼓励点燃星火
活动中,五位小朋友以其新颖独特的构思和充满灵气的设计脱颖而出。他们接过精美的小挂件作为奖励,小小的脸庞上绽放出喜悦与自豪。这份肯定,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不仅漾开了对创意的珍视之波,更激荡起对非遗文化更深一层的探索涟漪,让兴趣的火苗愈发旺盛地燃烧起来。
此次“麻编进课堂”活动,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模式,成功地将略阳麻编这项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对象。孩子们亲手绘制的设计草图,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童心对传统文化的亲近、理解与创造性回应,展现了非遗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蓬勃希望。未来,这些种子或将长成参天大树,让略阳麻编在时光流转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