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7月19日,安康学院星火支教“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非遗润苗”为主题,赴陕西省安康市张沟桥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缘起:让非遗的种子在童心中发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偏僻地区的孩子们,接触现代科技产品的机会增多,但对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可能知之甚少。此次“三下乡”支教活动,志愿者们决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数外辅导,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文化滋养。他们精心策划了“非遗润苗”项目,旨在通过趣味互动和实践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守护民族记忆的种子。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快乐中认识非遗,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家乡认同感。”团队负责人在介绍活动初衷时说道。
启航:多彩非遗课堂点燃学习热情。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首先带来了一场“非遗知识小讲堂”。他们利用刚刚开始的暑假假期、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动画短片和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接下来的剪纸、皮影戏、传统木偶、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课堂埋下伏笔。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随后,活动进入了实践体验环节。志愿者们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自身专业特长,开设了多个非遗工坊课堂:“巧手生花”剪纸工坊里,红纸在指尖折叠翻转,银剪穿梭间,孩子们从最简单的窗花学起,渐渐能剪出灵动的动物与繁复的花卉;一幅幅稚嫩却充满童趣的作品在他们手中诞生,喜悦如春阳般漾开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随后,“光影传奇”皮影工坊点亮了想象的世界:志愿者们演示皮影操作之后,孩子们分组协作,为皮影涂抹绚烂色彩,亲手操纵人物演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典片段——白色幕布上光影摇曳,古老故事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紧接着“指尖匠心”扎染工坊则让他们体验到传统工艺的精妙:利用本地布料与植物染料,通过缠绕、打结等工序,最终展开独一无二的扎染方巾,成就感和惊叹声回荡在空气中。
不仅如此,“奇趣实验室”科学工坊中试管碰撞、从实验药水滴到白纸上,再用碘伏喷洒,一个个祝福的话浮现在纸上,孩子们眼中闪烁探索的光芒;在“时序物语”节气工坊里,他们协作绘制图谱、制作谷物画,共同完成《芒种收麦图》,让农耕智慧在四季流转间获得年轻的理解;““非遗竞技场”运动工坊掀起欢快的热潮:套圈、投壶、踢毽子等传统项目考验着平衡与协调,笑声中浸透对民俗体育的领悟;而“传奇小剧场”扮演工坊更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穿上服饰、拿起道具,即兴演绎《鲁班造锯》《鲤鱼跃龙门》等故事,在台词与肢体表达中深切体会传统文化蕴藏的勇气与智慧;在“传统美食”工作坊中,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中国传统美食,并在随后的课堂中和小朋友们一起动手制作了冰皮软酪,让小朋友们切身体会传统美食;最后,在“安全兴趣”工作坊中,我们用三天时间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暑假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可以避暑遮阳的团扇和油纸伞,并在最后用一根根木棍带小朋友们感受古人的智慧—榫卯结构。
回响:文化传承中的双向奔赴。
此活动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也吸引了部分家长前来观看。一位前来接孙子的老奶奶看到孩子们剪的窗花,忍不住也拿起剪刀露了一手,并感慨道:“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没想到现在的娃娃们还能喜欢,真好!”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这次经历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洗礼。“之前对非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上,这次真正走到孩子们中间,通过教学相长,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和立体了。孩子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 志愿者罗同学分享道。
这场关于非遗的支教活动,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场文化的浸润和情感的联结。大学生们用青春和智慧,为孩童搭建了一座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桥梁;而孩子们的热情、纯真和无限潜力,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志愿者,坚定了他们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决心。
展望:短暂的相遇,长远的影响。
为期十余天的非遗传承支教活动虽已落幕,但其影响仍在延续。志愿者们离开前,帮助孩童建立了一个“小小非遗展示角”,陈列孩子们这几天来的作品和相关的文化书籍,希望能持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总书记曾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而大学生志愿者们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已在孩童心中播下,一份份文化的自信正于乡村深处生根。这场青春与文化盛宴的双向奔赴,不仅照亮了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之路,更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希望与力量,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温暖与照拂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最深处的精神家园。
8月1日到8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重庆忠县“探寻‘柑橘+’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团深入新立镇开展实践学习。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动手操作与深度交流,提升对农业绿色发展及农旅结合的认知,为未来以专业能力服务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业现
2025年7月3日至7月19日,安康学院星火支教“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非遗润苗”为主题,赴陕西省安康市张沟桥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缘起:让非遗的种子在童心中发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
推开故居厚重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木质旋转楼梯、欧式彩绘玻璃、留存完好的生活陈设,无不还原着当年的生活场景。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从张学良将军青年时期的抱负,到“西安事变”的历史抉择,每一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大家驻足于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
8月27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先后 抵达 延安世纪网展科技有限公司 与安塞区高桥镇高山苹果种植果园, 以参观 、交流访谈 等 形式,深入了解延安苹果产业电商赋能模式与种植 生产 现状 等 ,为助力乡村 全面 振兴积累实
探市集活力,绘乡村新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项实践服务长安区和美乡村建设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长安太乙宫解码传统市集发展密码 为深入观察乡村经济脉络,服务地方发展,探寻和美乡村建设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项实践服务长安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