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探访咸阳民办红色博物馆,于历史回响中感受信仰的温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三下乡纪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025-09-07 浏览:

七月,咸阳大地麦浪翻滚,在这片丰收的景象中,藏着一处独特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了一座由 60 后老兵魏德军耗费 23 年心血、斥资近千万精心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踏入馆内,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藏品,仿佛在轻声诉说着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的动人对话。

一砖一瓦皆历史:藏品中暗藏的精神密码

“讲习所三个字,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刚一进入展馆,魏馆长的话语便引人深思。展馆内,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复制品静静陈列,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史料相互映衬。“2000 年前的文化预言,与百年党史的实践奇迹相互呼应,这便是文明的接力传承。”

馆内的镇馆之宝,是一套 1935 年的边区扫盲课本。泛黄的纸页上,“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的笔迹刚劲有力,仿佛要穿透纸背。“红军在陕北最艰难的时期,战士们的背包后面都要认一个字。”魏馆长指着课本说道,1949 年全国文盲率超过 80%,而如今 94%的识字率背后,是共产党人 80 多年如一日的文化深耕。

长征战士谢宝金背负 136 斤发电机走过二万五千里的壮举,通过实物展台变得真实可感。“他所在的连队 138 人出发,到达陕北时只剩 3 人。”展品中那台历经战火洗礼的发电机,至今似乎仍在发出“为人民服务”的电流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跃迁

“一个特种兵的装备价值 150 万,这背后是 76 年的不懈奋斗。”在军事展区,魏馆长的讲述让历史有了更深的纵深感。从 1910 年西部武装力量简陋的装备,到如今空天一体化的现代化国防;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辽宁舰、山东舰在大海中游弋,展品构成的“时光走廊”,藏着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密码。

2.jpg

上甘岭战役特级英雄蔡兴海的故事格外震撼人心。这位咸阳籍战士带领 8 名战友,在 24 小时内以仅 3 人轻伤的代价,歼敌 400 余人。“手榴弹在头顶爆炸的瞬间投出,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血性。”展馆里,当年的立功奖状与央视报道视频交相辉映,定格了英雄的高光时刻。

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朱彦夫的事迹更是令人动容。这位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战士,用嘴写下了 80 万字的回忆录,还担任村支书 20 余年。“他醒来时饿到吃掉自己的眼球,却从未向命运低头。”魏馆长感慨地说,这样的精神正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核。

一心向党一肩责:老兵馆长的赤子情怀

“我 18 岁在保卫延安的连队当兵,连史教育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作为 60 后老兵,魏德军与红色文化的缘分始于军营。23 年来,他走遍全国收集藏品,从嫦娥六号返回舱模型到抗美援朝缴获的美军睡袋,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展馆里的“红色窑洞”展区,复刻了长征的场景。遵义会议模型旁,摆放着老革命家王定国百岁时题写的“长征精神万岁”。“这些不是简单的文物,是活着的历史。”魏馆长说,开馆五年来接待了 20 余万人次,人民日报两次对其进行报道,靠的就是这份对历史的真诚。

3.jpg

临别时,夕阳透过展馆的窗户,在“为人民服务”的展品墙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正如魏馆长所说:“红色文化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故事,而是要让青年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有人曾用生命托举。”当调研小队走出展馆,麦田间的风仿佛还在诉说:那些关于信仰、奋斗与传承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

责任编辑:谭秋燕 周立鑫
相关文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开展 “到延安去”资助育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开展 “到延安去”资助育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

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暑期三下乡|石榴籽工程在边疆:西农大团队解码怒江民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诚朴勇毅,步履不停: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