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支教故事:在马边彝家体验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互联网 2021-08-08 浏览:

2020年12月4日中午12点,是学生们周五放学回家的时间。学生们都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他们背着书包在学校门口等待回家的校车。我和几位老师把学生们送上车,转身回办公室时却发现,还有学生没来得及赶上校车。担心学生们回家路途遥远,我决定送他们去车站,坐客车回家。

王婉妮和学生们合影。王婉妮 供图

  冬日的马边,寒意袭人。害怕孩子们冷,在经过一家奶茶店时,我给孩子们买了奶茶,希望能够驱走他们身上的寒冷。在车站,看着在候车中的孩子们,突然心生和他们一起回家作一次家访的想法。选好了座位,我想着,若是去学生家里,空手总是不太好的,于是我对我的学生阿巫说:“你在这里坐好,不要离开,老师去买一些水果。”那个场景,让我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父亲说的那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这里,我就是学生的家长。

  来到马边之前,我从未想过孩子们的回家之路是如此不容易。我们坐着车沿着蜿蜒的水泥路,时而加速向上,时而又减速向下,时而再加上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如果蒙着眼,我还以为这是在游乐场里玩过山车。往上,再往上,坐在车上的我已经不敢往窗外看了。因为,山下的房屋已经被烟雾笼罩得看不清了,这些景象让原本就寒冷的冬天又增添了一丝凉意。

  下车后,在回家的路上,不时会看到几个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脸冻的红扑扑的小学生。他们的一声“老师好”,让我既惊讶又惊喜,我不曾来过这个村庄,这些孩子也不曾见过我,可就是这么一声“老师好”,像一团火,在这冬日里温暖了我的心。或许,这就是老师与学生的缘分和默契吧。

  “来了,来了,快来烤火。”到阿巫家门口,就听到家里热闹忙碌的声音。热情地招待和烧的越来越旺的火苗彻底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和一身的疲惫。晚上,看着饭桌上彝历新年时家里做的腊肉、用盆子盛着的鸡肉和汤,以及他们自己酿的苞谷酒,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王婉妮和阿巫的家人们在火塘旁聊天。王婉妮 供图

  每一次的家访都让我感受到马边人的淳朴、热情和亲切。这不禁让我想到老舍先生说过的话:“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我曾对学生说过,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的心是一样,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围绕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记得有一次课间,学生教我说彝语。于是,我知道了“卡沙沙”是“谢谢”的意思,“孜莫格尼”是“新年快乐”的意思,我也用陕西话去逗他们,一句“你把饭吃咧么?”逗得他们捧腹大笑。

  我在离家1070公里的马边给学生带来知识与陪伴,学生及其家人也给予我满满的感动与温暖。从未想过,在马边这个小县城,我正在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佚名
相关文章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圆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圆

青春筑梦播薪火 支教赋能绘振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2025年7月15日至31日,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开展为

西安航空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西安航空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E心一意”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编程伴童行,AI普新知,反诈护社区。 为了推动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7月7日至7月22日,西安航空学院“E心一意”志愿服务队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延光社区,开展了“七彩假期”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文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文

韶光筑梦结硕果 艺彩绽芳启新程。七月流火,夏木成荫。2025年7月31日上午9时,洛川县冯家村村委会二楼会议室内掌声雷动、 笑语盈盈。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与村里孩子们联袂呈现的文艺汇演在此温情启幕。十五天的教与学,在歌声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冯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冯

教育为翼,可载乡土少年越山向海。2025年暑期,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深耕永乡镇冯家村,以15天的浸润式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根脉、科技创新的活力、乡土情感的温度熔铸为系列特色课程。从笔墨间的文化传承到指尖上的科技创想,从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于

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于

躬耕沃野淬初心,情系桑梓砺担当。 为响应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将青春热忱融入乡土实践,2025年7月27日,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冯家村。从庭院里的孝亲暖意,到果林间的历史回响,再到田垄上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