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说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在这建党一百年之际,7月8日,我校计算机学院“党史学习实践团”开展了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8日上午,实践团队到达西安革命公园,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公园创建于1927年3月,为纪念北伐战争前夕,陕西国民军坚守西安死难的军民而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园内的“革命亭”,了解到当时的许多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革命亭为八角飞檐攒尖三滴水仿古建筑,楹联上有当年杨虎城将军题写的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在“革命亭”前立着许多石碑,上面刻着许多英烈的名字,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许多石碑上的名字已经看不清楚了。之后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杨虎城将军铜像与刘志丹同志汉白玉石像。
7月8日下午,实践团队到达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它是1936年至1946年我党我军设在国民党管辖区西安的办事机构,在全国所有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斗争时期最长、影响最大。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整个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实践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当时党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在这里的居室,了解到当时他们生活的不易与艰辛,白求恩大夫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之后成员们参观了四号院,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向人们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斯诺在中国的革命活动。在三号院中,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历史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分“团结御侮 共赴国难”、“西办功绩 永载史册”、“巍巍宝塔 中流砥柱”、“坚守阵地 完成使命”、“当年红色桥梁 今日传统课堂”五个部分,系统地对“八办”的历史背景、主要工作和历史地位作了全面介绍。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它光荣的历史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七月流火,初心滚烫。7 月 20 日,陕西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三下乡实践团一行,踏着先辈足迹奔赴陕西富平八路军 120 师誓师旧址。在这片镌刻着民族抗争史诗的红色土地上,青年学子以崇敬之心触摸历史温度,以赤诚之志传承革
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桑榆影忆,岁月共话”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南程村开展以“时光印记,温暖相伴”为主题的助老公益摄影活动。通过为乡村老人拍摄高质量生活影像,弥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27日,材料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来到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云雾缭绕的中条群峰,在抗战的岁月里,是战士眼中家的方向,也是誓死捍卫的防线。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更升华为
近日, 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