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梦乡村情”实践调研团5位成员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四皓村。这个季节,村里的田已经播上了玉米种子。回想6月初调研团成员跟随马院老师们来这里做踩点考察的时候,村民们还忙着收割麦子,腾出土地种玉米。
调研团成员来到麦田地里,看到村民们在麦田里劳作,小型机械在农田里运作。在向村民们说明来意之后,调研团的成员加入了收麦子的队伍中,给他们运送劳作工具,帮着搬运作物。
调研团成员在和叔叔阿姨们的交流中了解到,村子中的劳动力大多都进城务工,他们也是休假回来两天整理一下家里的地。虽然挺累的,但是看着好好的一块地荒废、杂草丛生,于心不忍。
调研团成员向村民扈叔叔问道:“叔叔,你这田里收的粮食卖出去,能挣多少钱呢?”叔叔笑着说:“种这么一点只够自己家里人吃的,哪还有多余的卖出去呢,自己种的吃着也放心,健康,味道也更好吃。”麦田旁的付阿姨表示自己家里人少,收麦子大概能卖1000块左右,但是前期自己和丈夫花了两天来播种,误了两天工就损失了800多块。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一些地区人力劳作仍是必要的劳作方式。在四皓村,农业用地较为分散,每个区域面积不大,购置机械成本高,且小面积田地并不适合大型机械运作,叔叔阿姨们只会在农忙时节需要大面积的统一收割作物时,几家一起联系隔壁村有机械的人来进村统一收割,收费标准为一亩地60元。
离开麦田,调研团成员走在村中的小道上,偶地会看见有些家门前的空地上铺着金灿灿的谷物,有的家中庭院较小,就索性铺到家门口的公路上,有的是带着枝叶,有的是一颗颗谷子。
坐在村中小广场乘凉的奶奶告诉调研团成员,每家每户都会在天气好时,把家里的谷子拿出来晒晒太阳,以免发霉长虫坏掉,因为还没有脱壳,所以放在地上根本不会变脏,晒过之后会进行细加工处理。土地是一辈辈人的衣食父母,是农民生养的根本,是农民的命根、农业的源头、农村发展的根基。在收获的季节,看到一堆堆金灿灿的作物,这种喜悦只有经历过四季变换的人们才会感受到。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