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朱光潜先生一席话,已然为文化欣赏指明了方向:创作目的不同导致技法与格调不同的剪纸,应当,也将会和谐共存。欣赏口味相异带来偏好与选择各异的观众,能够,也必须彼此尊重。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多重的社会价值。此次的“红色延安”非遗调研我们就延安剪纸进行调研,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和其中曲折。
此行我们着重采访了李福爱和张林香,了解到剪纸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将情感寄托在文化艺术当中,陕北人民认为剪纸代表了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之后希望记录下来的心情,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努力以及多子多福的祝愿。比如剪纸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剪纸喜鹊和梅花是喜上眉梢的象征,剪纸中的红色表示吉祥喜庆等等,这些都是剪纸文化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涵养。陕北剪纸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是人们的朴实与勤劳,是质朴的代表。
此外在采访中李福爱谈到她从小就会帮家里贴窗花,把剪纸卖了去换钱,在1980年左右她接触到了剪纸,这都促成了她对剪纸文化的传承和信仰。老师自从1993年以来一直在延安纪念馆工作,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让我们为之感动与钦佩。
延安曾是红军长征的落脚地,也曾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次观访延安的延安剪纸文化,包括我们走过的每一条道路,见到的每一棵树木,闻到的每一缕花香,无不让人感受到伟大的延安精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孕育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美,学习着去用求同存异的目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去辩证地看待不同的剪纸文化,尊重并传承发扬我们所了解到的延安精神。
放眼长久,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传承。
与李福爱老师(左)和张林香老师(右)合影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