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指引”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科技大学咸阳校区离退休办,有幸采访到88岁高龄的老党员张志亮。他是“西迁”的亲历者;是共产党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典范。
扎根西部 甘于奉献
张志亮,1950年保送至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195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系分析研究办深造。1975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教育事业,北京轻工业学院搬迁至咸阳,他便从北京来到咸阳教书。据张志亮先生回忆,那时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周围全是村庄田地,解决吃饭问题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以至于他们经常去跟村民们换大米以解决生存问题。他说那段时光有着他不想再经历的苦难,也有着回不去的热血与豪情。
在西北轻工业学院任教的时光,成为了张志亮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起初在基础课部担任数学老师,1983年成为数学教研室主任及教授。西迁后的西北轻工业学院整体建设以轻工业为主,虽然在专业上存在弱项,招生数量少。但好在有着像张老先生一样默默奉献的老一辈教师,他们日复一日将学校打造成了西北轻工业王牌。他将自己奉献给了陕西科技大学,于1993年在咸阳退休。回忆起自己18年的教书经历时,话语间虽讲述着当时的艰辛与不易,但依旧笑容满面,没有抱怨,没有后悔,心里满满是执教近二十载的幸福感,三尺讲台上那抹将教书育人贯穿自己一生的坚韧身影仿佛还历历在目,就像是一支“西烛”,扎根西部为教育事业燃尽自己的光亮。
一心向党 担起“不凡”
张志亮先生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5年党龄。入党后的张志亮铭记在党旗下的誓言,将“一切服从党的领导,执行党的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读研期间,担任研究生团支部总书记,切实向上级组织反应问题,积极负责各项学生工作,热心帮助生活困难同学。在毕业分配时,他将优渥地区的工作名额让给同学,自己无条件服从组织调剂,来到了大西北。这种无私忘我、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
1983年,张志亮担任陕西科技大学基础课部党总支书记。在此期间他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与责任,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得到上级组织和老师同学们的一致认可。1993年退休后,转任到党委组织的督察组。他本着为人民服务的遵旨,一干就是三年,深入基层到各个学院进行工作督查,听取领导汇报并及时反应情况,仍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全力以赴对待每一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心怀感恩 忆苦思甜
在与张志亮先生交谈的字里行间中,实践队员们深深地体会到老先生对党的感恩之情。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老先生眼里泛起泪花,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贫困的家庭条件决定了,他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何等宝贵,当时的他肩负着难以想象的重担。在学业方面追得淋漓尽致。他说是党培育并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现如今的生活,为党和人民奉献再多也是值得的!
采访最后,张志亮先生寄语青年一代的我们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心怀感恩,奋起拼搏,努力开创璀璨辉煌的新篇章。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张志亮老师的谆谆教导就像“风向标”,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在“风向标”的引领下,使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坚守谱作诗,以奋斗的姿态迎接挑战,不负韶华,把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那股韧劲儿刻在骨子里,成为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在响应国家边疆民生与交通战略,破解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瓶颈,2025年8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实践团启程前往川藏公路,开展沿线服务站设施优化调研。团队 依托专业北京, 从成都平原启程,沿国道318一路西行,深入新津、浦江石像、天全、泸定、折
高原驿站,民生纽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学子深入雪域高原,为川藏公路服务站升级注入专业智慧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邓科 刘艺柔)在响应国家边疆民生与交通发展战略,破解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瓶颈的号召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天路驿
2025年8月9号至8月16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团的7名同学前往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了暑假 “三下乡” 实践活动。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来了解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位
6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以“胶东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精神传承”为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本次实践团队由学子王子豪担任领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