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人文学院面向2021级硕士新生的经验分享讲座“产学研的差异与融合——从自身经历出发的心得体会”在主楼E703举办。此次讲座由人文研会学术实践部主办,部员孙莹莹主持,2016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缪晓雷主讲。缪晓雷从学习、研究、生产三个阶段分享了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经验。
学习阶段:从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文化资本
缪晓雷首先从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出发,回应了“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和“学科之间是否有鄙视链”两个问题。在他看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在增加个人的文化资本,不必过分纠结于学习的意义。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作为人文学院的学生,我们没有必要与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鄙视链对话,而需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缪晓雷指出,出身和年龄只是学习阶段的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专业和兴趣分别是一种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他建议大家要接受并适应时间的碎片化和空间的网络化现状,积极应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研究阶段:从学生向学者转变的三段论
缪晓雷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以此回答“如何听课”“如何写论文”以及“如何毕业”三个问题。第一个阶段是“蚂蚁搬家”,这一阶段是我们做学生时最常见的状态,专注于“记问之学”;第二个阶段是“蜜蜂采蜜”,我们需要“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吸收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用;第三个阶段是“老鹫抟云”,达到这个阶段需能“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缪晓雷分享了学术研究上的三条建议:其一,听课应不限领域、不限形式,要带着疑问去听课;其二,写论文时要有问题意识,先发现问题再去尝试寻找答案,写完论文再对其进行修改;其三,不必急于毕业,但也需按时毕业。
生产阶段:兼顾个人效率与组织效率的双重KPI标准
缪晓雷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建议大家既要保证个人效率,有效分配工作时间,用心维护好社交关系,又要在集体工作中主动承担,灵活变通,这样才能积极面对工作,顺利走入社会。同时他还为大家分析了大城市和小城市、体制内和体制外各自的优势,而不同的工作对个人能力有不同需求。
大家积极与缪晓雷讨论互动,缪晓雷对上述提问都一一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此次经验分享讲座的举办,对于硕士新生正确认识产学研的差异与融合而言是一次成功探索,缪晓雷博士的分享让在场同学收获颇多。
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怀揣文化探索热忱,踏遍贵州山水,先后深入贵阳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一场文旅探索与非遗传承深度交织的社会实践。漫步黎平县肇兴镇翘街古城,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队员们俯身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