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我校文化遗产学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西藏阿里地区格布赛鲁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开始联合对阿里地区的洛布措环湖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调查。随着多家单位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阿里地区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
2017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正式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展西藏西部地区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文化遗产学院于春、唐丽雅老师带领学生参加西藏扎达县格布赛鲁遗址、桑达隆果遗址、曲龙村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温睿、先怡衡老师以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中心的科技考古学研究为依托,组织专业的科研队伍围绕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考古学面貌开展调查和研究,利用科技分析手段分析上述三个遗址出土的珠饰、金属制品等文物。距今3600年到1600年,这些遗址极大丰富了阿里地区前吐蕃时代的考古遗存,为厘清高原西部的文明演进奠定了基础。其中出土了大量的料珠文物,成为研究西藏西部地区前吐蕃时代文化面貌、文明互动的一种重要文物类型。
文化遗产学院考古队员曾对洛布措环湖遗址出土料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与巴基斯坦北部的Bara遗址出土料珠都具有高铝特征,两地存在珠饰交流。此外,团队还对格布赛鲁遗址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釉砂珠进行研究,利用电子探针技术、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同步辐射光源显微CT技术,发现与埃及的釉砂成分相似,可能来自埃及或某一受埃及釉砂生产技术影响的区域。这意味着在公元前2千纪中期西藏西部已融入了亚欧大陆珠饰交流的路网之中。
未来,我校文化遗产学院将继续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开展西藏西部地区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其中出土的其他铜器、陶器、玛瑙珠等文物开展综合研究,将西藏西部融入史前亚欧文化互动的讨论中,力求在更宏大的考古学视野下进行研究,连接新疆、中亚与南亚,动态反映高原丝绸之路阿里段的萌芽与发展。
开展发掘、研究的遗址(标红区域)
阿里地区出土部分珠饰展示
格布赛鲁遗址出土部分釉砂展示
格布赛鲁遗址出土部分铜器展示
科技分析
发掘工作照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
7月16日上午,2025级学生军训旅在主楼B-305教室召开了校内带队干部培训会。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2025级学生军训旅政委,启德书院院务主任刘恒,军事教研室全体教师,各学院、书院抽调的带队干部出席会议。2025级学生军训旅旅长、校武装部副部长问鸿滨教
为进一步增强校地合作,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综合型人才,7月15日下午,咸阳市2025年大学生进政府机关见习工作启动会在咸阳市人民政府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参加会议。依托“攀登计划”实践平台,西安交大优秀学子赴咸阳政府机关见习。咸阳市委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联合中国民航总局智能建设与维护重点实验室,在机场道面标线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铝酸锶(SrAlO:EuDy)的长余辉蓄能发光标线涂料,显著提升了标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可视性与耐久性,为航空交通安全提供了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7月12日至20日,陕西科技大学“辉光日新”科普支教服务队赴汉中市南郑区法镇茨坝村开展系列科普支教服务活动。 做中学,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