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青年传承华夏文明”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宝鸡市凤翔区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六营村。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实践团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永兴坊和高家大院,实践团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在城墙脚下和文物保护研究院,实践团见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的远大意义;在陈耀武工作室和宝鸡戏曲剧院,实践团领略到了秦腔戏曲表演的美轮美奂。经过几天的游览和与相关负责人的采访过程中,实践团已对文物和非遗的保护有了一些了解。接着实践团将在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奥秘。
在六营泥塑村中,实践团的队员们首先采访了当地的老人们,向老人们询问关于文物和非遗文化的有关问题。从和村民之间的交流中了解到,六营村中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泥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逐渐淡化。对此,村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定要迎合现代人的喜好,将传统的技术和现代的内容结合起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时代先进潮流,吸引大众兴趣,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和奥妙,才能让更多人们加入到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大队伍之中。
接着,实践团成员前往泥塑村,泥塑村不仅以泥塑艺术闻名,更以其生态环境之美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泥塑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在细腻的粘土里掺点棉花,将它拍打拍打,摔一摔,揉一揉,再放入模具中,这样制作出来的泥塑会很硬不容易损坏。”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先生的工作室中,制作泥塑的手艺人为实践团耐心的讲解道。实践团对泥塑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征得手艺人的同意后,实践团成员们在他们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一次制作泥塑,制作出了羊、猴子、蛇、小狗、小猪等形象。制作完成后,实践团成员们又体验了对已经涂上低粉的泥塑作品上色。成员们纷纷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画出了五彩缤纷的作品。
泥塑艺术展现了人世间百姿百态,手艺人一双巧手传承代代匠心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有一群人始终坚守着他们的初心,用他们质朴宽厚的双手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而作为中华儿女,把传统手艺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如何给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性和新鲜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要认真思考,寻求新出路。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