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高质发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队于2022年7月21日赴陕西县域公共建筑防灾减灾性能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服务团分奔赴陕西省内多个县区开始实践调研。
7月21日,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实践调研第一站——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甘泉县地处陕西省延安市中部,属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因城西南5千米处神林山麓有泉水而得名,素称“美水之乡”。团队选取甘泉县中医医院和甘泉县第三小学作为该地公共建筑代表,随即开展公共建筑防灾减灾性能调查与提升对策调研。
实践团队与甘泉县中医医院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从实践初心、实践意义、调研方案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中医医院朱院长对实践团队一行表示欢迎,介绍了中医医院的功能与定位,并对医院的建设背景、建筑概况、后期升级改造进行详细说明。随后,基于前期对建筑结构原始资料和使用历史的调查,实践团队在医院工作人员的支持下,按照前期的工作部署有条不紊的展开工作。团队成员本着认真严谨的原则进行检测。实践团队根据检测方案进行分工,分为5个小组分别进行建筑物基本情况的勘察、建筑物主要轴线尺寸和建筑高度的抽样检测与复核、主要承重构件截面尺寸与配筋情况的抽样调查与复核、主要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与碳化深度的抽样检测、建筑物使用荷载的调查。实践团队在完成以上检测工作的同时绘制了建筑平面设计图,对医院的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中医院进行了充分的结构安全性能的检测,做好相关记录,为后期的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7月22日,实践团队前往甘泉县第三小学开展实践调研。学校作为生活设施完善的教育性公共建筑,学校在突发灾害时通常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它对防灾减灾性能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实践团队一行抵达甘泉第三小学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学校教学楼结构施工图无法获取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出更多所需的数据,便于后期建模计算。实践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逐层进行建筑物基本状况和使用荷载的勘察、结构平面布置图的绘制、承重构件截面尺寸与配筋情况的测量、现龄期混凝土强度的回弹,供后期工作使用。
7月23日,实践团成员前往延安市学习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走访群众探寻红色故事并宣传防灾减灾相关知识。团队成员在杨家岭等革命遗址认真聆听相关讲解,感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同时利用所学知识了解革命遗址的抗震情况。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结构的防震减震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遇突发状况时,承担起庇护流民责任的公共建筑防灾减灾的性能尤为重要。本次对医院防震减灾性能的展开项目不失为危急关头下确保人民安全的又一层防护盾。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