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下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青年传承华夏文明”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霍耀武工作室进行暑期采访调研。实践团首先从秦腔表演中的发冠开始,逐渐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团队以发冠的历史背景、分支门类、制作工艺、传承情况展开采访。霍耀武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形象生动的类比帮助实践团队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盔头制作技艺。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合照
霍耀武是全国仅有的几位戏曲盔头制作工艺人之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曲盔头制作与箱倌技艺”代表性继承人,长期为诸多戏曲名家设计、制作戏曲盔头,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为戏曲演员的表演增添艺术魅力。
图为霍耀武非遗传承技艺
对于该技艺的历史背景,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汉唐时代就有了较大发展,是百戏、乐舞兴盛的时代。从汉唐时代开始,戏曲盔头制作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形成完备的制作体系和流程,霍老师详细介绍了盔头制作技艺中不同剧种的盔头样式以及背后隐藏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戏剧是社会现实的体现,从现实中来,最终回馈到现实中去。讲述文化背景,传承古法技艺,文化背景创造历史意义,在历史长河中每门技艺都受到了一定的洗礼,如何从这种冲刷中保持下来并且达到创新。这就需要文化传承人思想的创新,行为的改变,根据时代发展打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技艺。
据了解,戏曲盔帽的分支与主人公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社会地位的不同在盔帽中都有体现。由开始的民间故事、名著片段一直到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浅入深慢慢渗透到戏曲盔头当中。每个地区都有特色剧种,不同剧种主要的区分为本地方言和文化的差异。戏曲舞台上的布景源于生活、包罗万象。特别是头饰的尺寸要根据演员量身打造,从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技艺不能随意改变,同时也要确保演员的舒适度。
图为由点翠工艺制作而成的凤冠
戏曲这门技艺不仅仅是中国古法技艺的一种,更是古代东方美学的集合,就单从所选道具来说,盔头的制作前前后后高达一百多道工序。复杂的制作和高昂的成本增大了传统技艺流传于后世的难度。最具特色的是其中的点翠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点翠工艺流程复杂,材料稀少,一顶盔头需要使用百余只翠鸟的羽毛,根据羽毛材质的不同,用处也大相径庭,甚至对羽毛的筛选要求也极为严苛。为符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式工艺,用更环保的点稠工艺替代点翠工艺。
现在,简化的技艺虽能打造出样式相同的盔头,但是缺少了最重要的匠心制造,工厂化生产与纯手工制作相比,虽然可以加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缺失了最重要的古法技艺灵魂了。将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古法技艺就是从这种缺失简化中慢慢消退。技艺固然重要,但若缺少了运用该技艺的演员,技艺也只是一纸空谈。戏曲演员要看天赋,包括身体素质、嗓音、肢体形态等各方面都极为重要。戏曲艺术包罗万象,演员服装配饰需要相互结合、不断琢磨、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如何创新?霍老师给出了解决办法,结合时代特色,利用社会工具,通过视频平台的宣传和自身技艺的优势,培养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技艺的兴趣。艺术的根不能丢,传统艺术的根更不能断。国家有政策,但政府管理需要加强,群众思想观念需要提升,要让大家知道传统艺术的魅力,传统艺术的内涵非常丰富。
图为霍耀武讲解盔头技艺
戏曲舞台上有悲欢离合,人间哀乐,大家要体会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真正内涵和乐趣。戏曲行业的传承并不如戏剧演出那般行云流水,需要各行各业协调配合,共同将国家的古法技艺改革创新,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非遗文化。用新的视角看待传统,旧的事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经历过风雨也见证过历史,过去的传统需要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新一代人为其重塑,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助其前行,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血液。
撰稿:赵奕奕
摄影:李子涵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