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耕地出现“非粮化”现象,尤其是丘陵地区,农用地转用使得粮食总产值下降。甚至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非法改变土地用途。为稳定农村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防止耕地“非粮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陕西长武针对非粮化现象调研队的队员于8月4日前往长武县丁家镇的十里铺村、丁家村、张代河村、直古村等附近多个村庄,一同开展关于耕地利用情况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农户访谈的形式,调查长武县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非粮化”和土地细碎化等相关问题,了解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建议和措施提供依据。
一、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攀升,侵蚀了农户的种粮收益。实践队的队员们通过对农作物种植情况和耕地投入情况的调查发现,“非粮化”的高收益是促使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
农户对于粮食补助的明细规则还是不太清楚,据反映比较乱。粮食补贴政策对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存在补贴力度较小的问题,且只有小麦种植才有补贴的现象,以致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非粮化”现象,土地转入者为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倾向于进行“非粮化”经营。长武县部分村庄的村委会针对非粮化提出以下政策:一、长武县关于苹果产业的二次振兴。但是村民种植新品种瑞阳瑞雪的二次振兴反应不积极;二、关于现在已经退出苹果树种植改种粮食的耕地,不允许再种植苹果。
二、 防止耕地“非粮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防止耕地“非粮化”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粮食产需仍维持紧平衡状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市场不稳定,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此外,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各地区都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要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村民们对于耕地非粮化和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家庭粮食耕作大致情况,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新期待。“虽然我不是很懂你们说的东西,但是我也相信你们大学生,也相信国家和党。”一个村民如是说。虽然现在很多农户长期居住在乡镇农村,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内心淳朴,信仰忠诚,满怀期待。
通过此次耕地“非粮化”主题调研,我们调查小组积极提议,并进行合理分析,积极主动关注国家热点,争做时代新人。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铜川市农弃智转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在当地多家企业、农业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生态循环发展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议题,旨在系统梳理董家河镇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号召,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绿筑先锋”实践团于7月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征程。 本次实践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挖其背后潜藏的社会与环境课题。系列宣传报道将循着“建筑垃圾的由来—破碎分类—‘
2025年8月8日,为深入了解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服务需求,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在乡村的普及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集暖阳队” 赴陕西省揉谷镇新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原计划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当地老人与儿童情况,不料突发暴雨,队员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8月2日至5日, 在指导教师孙启鹏、苟辰楠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广西北部湾“陆海联结链动新程·一带一路物畅其流”暑期社会实践队 赴广西北部湾开
守望兰梅塬,赓续文脉绘新篇 —— 西安市村落 特色保护区建设实践 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11区2县168村特色保护区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师生奔赴周至县兰梅塬村,在靳亦冰教授带领下开展调研,旨在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