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顾革命的峥嵘岁月,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爱国精神,在暑期实践活动中,西安交通大学“红色记忆”暑期实践小队分别在7月27日和28日赴西安事变纪念馆和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观学习。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红色革命力量,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深入了解那个命运攸关的时刻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中,进入“历史的转折”第一展馆,顺着展馆的参观顺序,我们再一次走近这段历史,仿佛看到张,杨二位将军在中国生死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得失发动兵谏。从第一单元“民族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到第二单元“停止内战 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再到第三单元“发动兵谏 逼蒋抗日”,最后是第四单元“历史转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四个单元循序渐进,让我们对这个“历史的转折”的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展厅里有这样一句话“牺牲自己的一切所有”,张学良将军确实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为了战线的统一,他放弃了自己的优越的生活,放弃了统帅的位置,甚至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来被软禁了五十余年,直至晚年才恢复自由。正如张学良晚年给美国东北大学校友会会长张捷迁的题诗所言“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学良将军值得后人景仰。
看着那展馆中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旧物件,两位将军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参观他们的生平陈列馆,看到了两位将军的传奇人生,看到了他们当年的意气风发,置个人安危与荣辱于不顾,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关乎中国命运的大事。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人们没有忘记这两位将军,他们的丰功伟绩将记录在史册之上,千古留名。
参观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了解革命的峥嵘岁月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我们参观了八路军战士们曾经的寝室,厨房,库房,接待室,电台室,地下室等等。从一号院一直到十号院。一张张旧相片,一间间旧房间,一块块青砖绿瓦,一颗颗参天古木,无不向我们讲述着那段革命岁月,我们看到了一间间尚且留有当年风范的小屋,看到了随处可见的挂在墙上的黑白照片,看到了没有被时代毁坏而留下来的老物件,仿佛看到了八路军们曾经在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走进古朴的院落,跨过时间的门廊,仿佛看到了历史的过往,正午的阳光照在茂盛的古柏上,缝隙间的阳光洒在小路上,在树影斑驳的书桌前,指导员正在伏案疾书,下达一个又一个的指令……
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那些革命先辈们,为抗战奉献了一切,他们将一生交给祖国,用血泪和汗水换来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在衣食无忧的今天,虽然不再有战争,但仍应该居安思危,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砥砺前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辱使命,求真务实,谨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砥砺前行,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复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之花。
这次实践参观学习圆满完成,但我们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开始。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对西安事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明白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对革命先辈们曾经的峥嵘岁月也有了更加切实的体会,我们再一次缅怀先烈,向为新中国成立进行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清楚意识到了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所肩负的责任,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