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乡村振兴|茅草不上坡,花果遍满坪
7月19日,西安工业大学“岚皋寻迹,梦燃砼心”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岚皋县城关镇茅坪村,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实地调研。走进茅坪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连户路、一幅幅和谐文明的墙体画、一个个醒目的垃圾分类回收站、一排排新修的防护栏、一扇扇刷新的门窗,无不展示着茅坪村村容村貌提升的成果。
在茅坪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典新向实践队介绍了村内基本情况和主要产业。据了解,近年来茅坪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托支部引领、经营主体带动,因地制宜发展瓜果蔬菜种植,逐步形成一组一园、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向日葵花海、黄花采摘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今年以来,村子已通过众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00亩车厘子园、210亩桃园等带动18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约2500元,实现经济效益达700余万元。
书记自豪地对大家说:“村里的道路越来越宽,房子盖的越来越整齐,村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谈到下一步发展方向时,他表示要依托村内经营主体带动,重点打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休闲采摘观光+庭院经济”组合牌,利用产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来带动村子发展,确确实实让老百姓增收。
在驻村工作人员胡仁鹏带领下,实践队来到果农史榆铭的车厘子园区。“这面山坡之前是一片死黄泥巴土的茅草园,茅坪村因此得名。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村里就商量着把这片茅草园给开发出来发展生态果业和旅游业。”史榆铭边修整樱桃枝条边向大家介绍,“为了对土地进行改良,我们每年都要用300吨左右发酵好的粪肥给樱桃树施肥,现在山上也已建成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同时我们又在樱桃树间套种了豆类、红薯等作物,秸秆还田,一举多得。300亩的车厘子园在日常管理中大多雇佣当地的农户,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完成枝桠裁剪、压枝、分化等专业技术活动。”
眼下正是桃园采摘季,一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桃树映入眼帘,黄澄澄、红艳艳的桃子让人垂涎欲滴。“桃园种植了30多个品种,从6月采摘一直持续到12月,每公斤采摘价格达到20元左右。”果农张正友欣慰地说道,“咱们园区毗邻县城,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宣传销售的形式,我们所产的鲜桃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就在岚皋县城区域内就消费掉了。”说话间,张师傅又接到订单,拎起桶一头扎进园区里挑选品质良好的黄桃采摘。
在茅坪村内,队员们向村民们分发问卷,询问当地村民对于茅坪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生活变化的看法及感受。“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土地流转给相对致富带头人集约化经营,这几年我们全村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包鼓起来了、医疗有保障了、环境更美丽了,真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伙的日子都更有盼头了。”村民们的脸上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幸福感和获得感来。
作为千千万万乡村振兴的缩影,茅坪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产业,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更拓宽了“绿色”产业路,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基层干部的鼎力落实以及人民的辛勤奋斗。土地集中流转、瓜果采摘、生态旅游、特色民宿、农家乐,这些词汇正串联成茅坪村乡村振兴的最美音符,带领村民们在家门口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乡村振兴路。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
2025年8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星火寻光”实践队奔赴陕西多地,开启了一场以 “ 传承·启迪·担当 ” 为主题的校友寻访之旅。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批批西农学子在更广阔行业中的卓越成就,更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