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文化不仅是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当地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靓丽名片。为进一步探寻西南少数民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新平戛洒少数民族地方的乡村振兴。8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新平县戛洒镇调研队开展2022年暑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与傣协会戛洒分会长就花腰傣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行探讨交流,并深入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家中进行亲切交流。
8月12日上午,团队与傣协会戛洒分会会长进行访谈交流,会长对戛洒花腰傣文化传承与发展首先予以肯定,并对其中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花腰傣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表示高度评价与支持。他表示:“花腰傣作为傣族文化重要分支,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承价值与社会发展价值。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趋于失传,我们不能使花腰傣的未来陷入黑暗之中。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的不断发展下,我们需要把当地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并加以保护,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确实是可行之径。”在与会长的深入交谈中,队员深切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紧迫感与必要性,花腰傣文化也正是在文化传承人的关注中逐步走入大众视野。
调研队也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之中,与戛洒花腰傣民众进行亲切交流,其中一位老奶奶的话让团队成员感触良多,她谈到“花腰傣文化贯穿了我整个人生,很感激那些坚守传统工艺、弘扬花腰傣文化的人,我仍然希望我们的后辈子孙能永远传承这份美丽的文化基因,也更感激党和国家对我们少数民族人民的帮助。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期待花腰傣文化被更多的人看到。”同样,我们希望更多人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关注花腰傣文化,更希望更多人能够学习、传承并发扬其中的文化手艺,切莫让美丽的文化记忆成为历史与回忆。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队队员对于花腰傣这个美丽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更加深刻,沉浸在花腰傣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需要人们的合力探索,调研队将会持续关注花腰傣文旅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撰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若干,为少数民族地方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米仓 山探索:自然保护地的“三生”协调新 实践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王悦) 作者:王悦樊晨乐 周奕冰周雪艳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5年8月11日至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西南山区自然保护地保护开发协同调研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巴中市米仓山国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觅子相伴队”于7月18日至21日赴陕西省富平县觅子村开展以“觅子下乡聚合力,乡村振兴显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红色教育—入户调研—乡村支教—产业调研”四大板块,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2025年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
西安邮电大学“青禾智创”团队赴洛南县,以科技赋能农业,参与实操、研学交流,还感悟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部署,7月19日至30日,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白晓帅的指导下,赴河北唐山开展实践活动。建工学院青马班以“生态保护、低碳转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