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七月上旬,长安大学“薪火‘乡’传葆初心·红色文化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峪新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彪晓红等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在白道峪小学革命烈士蒙难纪念碑前举行献花仪式以缅怀先烈,参观陈先瑞将军以及红七十四师司令部旧址以感怀先烈壮志,走进大峪水库以感受浓厚的军民鱼水情。通过走访、调研、参观等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增强大峪新村文化底蕴,探索乡村振兴新道路。
实践队在红七十四师二十五军司令部遗址合照
走进白道峪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校门正对的革命烈士蒙难纪念碑。队员们在白道峪小学校长何琦和教导主任李晋鄂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到国民党在白道峪曾对共产党人以及爱国人士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在此修建“胡宗南白道峪集中营”,当地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实践队员们深感历史之沉重,更认识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参观过后,革命烈士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深深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队员们邀请校长和教导老师共同举行了描碑仪式和献花仪式。感怀先烈遗志,学习红色精神,紧跟党的步伐,新时代青年人定会在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历史学习过程中,牢记先辈们的拼搏过往,谨记先辈为今日幸福生活付出的血泪。
实践队带队老师进行描碑仪式
实践队员进行献花仪式
活动中,为深入挖掘革命红色文化、重现上世纪红军驻扎情景,实践队员对红七十四师司令部房屋旧址所有者李保民进行采访,聆听李爷爷讲述红军和百姓之间和睦互助的故事。队员们记录下“不拿群众的物资”“帮群众抢收小麦”等语句,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他们表示,不能让这样的红色革命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弭,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发展好、传承好,勇担历史使命,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成为能担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践队对李保民进行采访
实践队为李保民夫妇拍下合照
实践队还前往大峪水库和长安大学外国留学生共同实地调研。在水库负责人的介绍下,深入学习了大峪水库的发展史。水库历时12年于1971年修建完毕,但由于受当时技术、资金等原因的制约,水库长期故障运行。为了减少水库运行隐患,生产队员们攻坚克难,使得大峪水库面貌焕然一新。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和留学生们一起欣赏水库秀丽的风景和完备的设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实践队员们感慨道,老一辈建设者们将每一粒土、每一块砖垒成了现如今设施完备的大峪水库,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除此之外,实践队员魏海兰展开主题宣讲,将大峪水库攻坚克难的精神进行再学习、再深化,号召队员们勇担历史使命,将个人的理想信念投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
实践队围绕在彪晓红书记周围倾听水库建成历史
实践队员魏海兰展开主题宣讲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也深切认识到革命年代“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新时代青年更应继承先辈遗志、秉承革命传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以更高昂的精神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长安大学 万佳怡来稿)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