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大学子三下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竹编助力产业兴旺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07-19 浏览:

渭南市华州区素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美誉。千百年来,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华州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2016年1月,华县竹编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了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引导广大青年关注三农问题。7月9日,在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华州竹编民俗专家杨建平的带领下,我院“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向往大明镇崔马村、兴国村,走访竹编艺人,了解非遗产业。

image.png

杨建平在介绍崔马村、兴国村的竹编产业发展情况

在杨建平的热情带领下,实践队员先后来到三户世代从事竹编制艺的村民家中。朴实的村民亲切地向实践队员介绍编制精美、结实耐用的竹筐,这既是当地农户收取重要经济作物花椒的器皿,又是致富增收的独特产业。“竹编是个细活儿,很费功夫。”上了年纪的竹编老艺人感叹道。只见老人一手持刀、一手抓篾,破竹篾、刮竹节、剖细条一套工序下来行云流水。待竹篾制造完毕,对竹篾进行锁边、缠边,扎成竹盘,便可以绕盘编筐了。杨建平介绍到:“老艺人使用的篾刀、钢锯、铁钳、护膝等工具都是自己做的,使用起来顺手的多。”

image.png

华州竹编艺人在展示“盘笼”技艺

image.png

华州竹编艺人在展示“刮节”技艺

image.png

华州竹编艺人在展示“破篾”技艺

欲知其流者,也必知其源。在了解了华县竹编制艺工序后,杨建平带领实践队员走进苍翠葱郁的“千顷竹林”。在悠然清香的氛围之中,实践队员向杨建平咨询了哪些竹子可以制作竹编、崔马村竹子的生长习性等问题。他介绍说:“华县的竹子是甜竹,质地坚硬。无论大竹小竹都可以用来编筐、编篮子,编出来的东西经久耐用,用来盛花椒、放粮食特别好。这个销路也非常好,农户也靠这项产业赚了钱。”实践队员走进竹林,手指触摸到竹节上,坚硬的竹节错落有致;向上望去,笔直的竹竿直冲云霄;轻轻一嗅,淡雅悠远的竹香沁人心脾。这百亩竹林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好的礼物。崔马村的竹编产业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经济富裕与生态良好的双向发展,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又保了农村的好风景。

image.png

杨建平在介绍华州竹子的生长习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文化的牵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积极为三农工作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之光。

责任编辑:郭泽毅
相关文章
才智播种乡村梦,教育先行育国基丨听见来自群山的回响

才智播种乡村梦,教育先行育国基丨听见来自群山的回响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青春赋能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青春赋能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问卷把脉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问卷把脉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 扇底生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 扇底生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上井冈,得胜利,西安工程大学赴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活

上井冈,得胜利,西安工程大学赴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活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