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黄建军:西安市碑林区“埙乐吹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民族吹管乐教学二十多年,像笛,箫,埙,葫芦丝,陶笛均有涉及,但以古埙的宣传普及推广为主。被誉为“陕西群众埙文化的领军人物”。自创曲目有《漫步少陵原》、《归来》,《望中南》等。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一直作为工艺品在民间流传,但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已经从工艺埙发展成了成熟的乐器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前的埙以古代的五声音律为主,如今的埙所有音节都有,并且还可以俯吹出小三度的更低音。整体来说,古埙的音色为其所特有。中国民族乐器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金、石、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而埙独占“土音“。
坚持不懈,让古埙焕发光彩
老师十岁时拜师西安市艺术学校的邵增茂老师学习竹笛时认识中国古乐器埙,但二十年前才真正与埙结缘,当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黄建军老师在朋友的劝说下,在西安书院门古文化街,一边摆摊售卖乐器,一边在摊位旁收徒教授埙乐演奏。在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制埙艺人冯柄中和埙乐老艺人王胜祥。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埙乐文化被推上了陕西文化大舞台。在采访中,黄老师提到他人生中与埙相关的五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实现了工艺埙向乐器埙的转化。第二件事是他们于2007年正式组建了“陕西埙乐振兴会”,为陕西埙乐振兴指明前进道路。自此,几位埙乐爱好者走上了古埙复兴之路,励志让古埙重拾千年前的神韵,兼顾现代的音乐韵律,让埙乐在创新中成长。第三件是冯柄中与秦俭合作推出了由王胜祥、黄建军主讲的“中国第一部陶埙音像教程”,为广大埙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普及性的入门阶梯。第四件是他们携手组建了陕西第一支民间埙乐团“中华埙十三乐坊”,并在大唐芙蓉园演出了古曲《满江红》,真正将埙带入大众的视野,激发了群众学习埙的兴趣。第五件事是成立“三学净土百人埙乐团”,创造了“西安南门瓮城奏响古埙乐”的文化盛宴,是西安群众自觉传承和复兴埙乐文化生生不息的厚积薄发。2018年,“三学净土埙乐团”参加了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埙颂中华”高端论坛和埙乐精品音乐会及全国埙乐邀请赛,黄老师作为此次比赛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促成了此次陕西民族交响乐与民间艺人的合作。这次比赛对黄老师来说可谓是人生一大亮点。对于黄老师来说,带埙走向更大的舞台才能将古埙文化宣传出去,宣传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黄建军老师为埙乐传承耗尽了半生心血,他从刚开始的求师问道,30年间的潜心钻研、术业专攻,到如今的独立作曲,埙乐演奏技艺日益精湛。黄老师曾接受过央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采访拍摄,为古埙文化的宣传助力。黄老师肩上担负着埙乐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他说,是古埙文化成就了自己,一路走来,一直在为古埙文化传承努力着,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他爱埙,他说绝不能让老祖宗的传承断在我们这一辈手里。对黄老师将埙爱到了骨子里,而埙也在他的努力之下,被更多的人喜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埙乐文化亟需我辈青年来继承!
埙乐艺术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来的历史未曾磨灭的灿烂星光,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熠熠生辉。我们致敬每一位像黄建军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薪火传承,笃行不怠。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会被埙的魅力所折服,共同为埙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素,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协同发展布局的深入推进,乡村支教作为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教育作
2025 年7月20日至7月30日,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 “青春助力振兴,实践点亮乡村” 为宗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美育浸润、实用服务及调研献策等多元行动,为革命老区
2025 年7月28日至30日 ,西安思源学院文明实践 “春风” 乡村振兴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思路。 此次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居民,问卷内容涵盖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
2025 年 7 月 26 日,西安思源学院“春风”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流动的色彩革命。 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包括扇骨、漆料、画笔等,还精心准备了关于传统漆扇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资料。 当大漆与清水在素面团扇上相遇,非遗技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西安工程大学“井冈青苗燎原”实践队11名师生在近